關懷地區社會的實踐者:北投站

2019-07-10・合作進行式

文/陳韻婷.北北分社社員 繪圖/ Hui

北投站
Beitou
成站日期| 2003年3月(奇岩取貨站) 
遷站日期| 2016年6月20日

夏天傍晚走出北投捷運站,空氣中是下過雨的清新氣味,我與北投站的社員陳佩君相約在捷運站旁的北投站。社員彼此買菜寒暄,站務們也忙著結帳、整理成堆的小玉西瓜,這是站所夏天日常,也是北投小旅行的起點。

北投文物館原為日治時代之高級旅館,現為私人經營的複合式藝文空間,館內保存眾多台灣民俗文物。(攝影/王能佑,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溫泉鄉裡的另一種溫柔

細數北投站辦過的地區營運活動,有達摩養生操課程、認識身體細胞、社區照護與長照2.0、地區歷史人文走讀等,不僅分享個人養生心法,更可以發現站所重視與在地團體的連結,並兼顧社區發展。

北投站的緣起要從1998年說起,當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與主婦聯盟基金會合作辦理廚餘堆肥、垃圾減量等措施,於2002年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綠色商業,共同購買」環保示範社區經費補助,成立「綠色生活廣場:奇岩社區共同購買取貨站」,成為社區共同購買中心[備註] [備註]奇岩取貨站於2016年搬遷至現址並更名為北投站,雖因地利之便吸引了不少捷運沿線居民,但奇岩社區的社員不便前來,目前仍以共同購買的形式支持在地小農及部分生產者。,也就是北投站的前身。位於丹鳳山腳下的奇岩社區發展協會,是90年代由一群社區媽媽以讀書會的模式組織起來,逐漸發展為一個關心地區生態環境、改造活化社區的組織,其中包括持續關注破壞當地自然環境的丹鳳山、北投纜車開發案等。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很早就有以社區經濟結合社區互助的想法,其主要運作的主婦聯盟合作社奇岩取貨站、烘焙工坊,以及後來開辦的社區老人送餐服務,在在落實了以人為本的社區經營學。

北投公園園周邊遺留不少日式建築,彷彿置身日本溫泉鄉。(攝影/劉佳雯,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拾米屋係北投榖倉改建、活化之餐飲空間。(照片提供/拾米屋)

自然與人文共存的小鎮風情

由於捷運線是沿著北投小鎮的外圍築起,要想深入認識它,必須乘坐公車或以腳踏車代步,以悠閒的步調穿梭於巷弄間才是正港的在地風情。說起北投,一般人一定會想到的是北投公園,及周圍林立的溫泉飯店。北投溫泉的開發利用始於日治時代,因其養生功效成為政商名流、政府官員喜愛的聚會場所。

1896年此地開設了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自此各種旅館、公共浴場紛紛設立。日人離台後,國民政府的官員或機構接收其房產,作為宿舍或俱樂部, 如臺灣銀行舊宿舍群、北投文物館(原佳山旅館)、北投梅庭(于右任故居)等。下次來北投,別忘了順便走一遭,體驗歲月遞嬗的情懷。

另一種進入在地日常的方式,就是溫泉體驗。磺港溪沿岸有不少公園綠帶如泉源公園、復興公園,裡面有溫泉泡腳池,加上山邊空氣獨有的清涼感,平日可見附近居民來此泡上1、2個小時,彷彿自外於這個紛雜吵嚷的世界,快活極了。
泡完湯需要補充體力的話,不妨到拾米屋來份甜點。拾米屋為北投榖倉所改建的餐飲空間,為大台北地區僅存的日治時期榖倉,見證台灣農業發展史。除了體驗北投榖倉的空間感,拾米屋的甜點用料來自友善土地小農,餐食也與當地餐館「上清料理」合作,製作出無負擔、清爽美味的料理,很值得一試。

下回再訪北投,不妨放慢腳步,用心感受自然氣息與歷史文化刻劃出的人情歲月吧。
 

SHOP INFO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ADD 台北市北投區公舘路315號
FB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日出奇岩
■拾米屋
ADD 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153號1號倉庫
FB 北投拾米屋 Sheme House
■北投文物館
ADD 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FB 北投文物館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