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共存護水土—斯馬庫斯部落的有機種子

2020-01-06・對土地好的蔬菜-自然甜!

文/于有慧.第7屆社員代表 攝影/潘嘉慧

林新民在合作社2019 年「提起菜籃」活動擔任講者。

採訪合作社蔬菜生產者林新民的路途遙遠,繞了無數九彎十八拐。不分寒暑,每週至少一次,清晨3點出發,單程花費將近4小時把菜送到合作社,是25年來林新民的生活日常。
林新民的農場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的斯馬庫斯,平均海拔1500到1800公尺,附近群山環繞,鳥叫蟲鳴。林新民信手摘了野草,吹出白耳畫眉叫聲,遠方隱約傳來彷彿其他畫眉的唱和。
初升的太陽,斜灑在正澆著水的菜園,一顆顆透著晶亮水珠的高麗菜,像經過一夜好眠,正準備飽食大自然滋養。

遵循泰雅族土地倫理傳統 複合農林永續經營

林新民的菜種在灌木、野草錯落的梯田裏,共分7區,每區面積都不大,分散各處,最遠一區在20公里外。菜園田埂、坡邊遍布各種雜木、灌木、雜草、野花,蟲鳥蜂蝶隨處可見,生態豐富多元是部落給人的第一印象。
低密度開墾、尊重土地倫理是泰雅族傳統。林新民說:「我們就依著大自然給我們的陡峭山林來規畫這個區塊要放多少田,沒有大規模開墾,尊重大自然,只要沒有擋到農作物生長的都留下來。」
林新民的經營方式,在農業與大自然生態之間取得平衡。農、林業自然交互作用,提升農作物品質,生物多樣性也得以維持;不以農業犧牲林業,大幅降低土壤沖刷、山坡地水土保持風險。因而也驗證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提出的「21世紀議程」,將「複合式農林業」或「混農林業」列入最能永續的土地利用模式。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顏愛靜長期關心台灣山區土地利用問題,多年來經常帶著學生來到斯馬庫斯等山區部落調查,她推崇新光、鎮西堡原住民部落是森林農業成功典範。
林新民的農場種植高冷十字花科蔬菜。

大自然協力種出自然甜蔬菜

自古以來,泰雅族部落以農業維生,在灌木林區順應地勢燒墾(註1),休耕、輪種,土地生生不息。林新民借用祖先智慧照顧土地,每年整地翻土一次,灑下基礎肥後不再追肥,先種高麗菜,剩餘肥力再輪種其他不太需要肥料的葉菜、白蘿蔔。整地分批進行,土地也不是一整年都種植作物,較涼的田區,一年中有半年休息,向陽田區多做2個月,也有4個月休耕。
採收後留在田間的菜葉,提供有機質讓蚯蚓、微生物生長。
大自然的平衡機制妙不可言,林新民說,種菜不全憑一己之力,記得台中農改場技正謝慶芳曾說:「田園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土壤表面,包括雜草、昆蟲、病蟲害,這些可以人為掌控;地底下是另一個世界,這我們要『尊重』。」採收後任由耕地自然長草,提供豐富的天然有機質,是蚯蚓、微生物的餐食,蚯蚓糞便供應土壤最佳肥料。蚯蚓成長,吸引地鼠在地底下鑽來鑽去找蚯蚓,是大自然的鬆土幫手。
銀黑色塑膠布抑草蓆,但不會破壞耕地周邊自然草相。
斯馬庫斯地勢高,蔬菜露天種植,日照充足,加上温差、露水、霧氣、冬天下雪等環境特性,蔬菜自我保護機制將細胞中澱粉酶轉化成葡萄糖,所以蔬菜吃起來更甘甜。此地蔬菜栽培期長,像高麗菜平均70∼90天才採收,相較其他地方平均多種植近20天。蔬菜生長期間不追肥,更重要的是,農場下午採收,蔬菜整天接受陽光照射行光合作用,硝酸鹽代謝完全,因此合作社管控硝酸鹽的要求,難不倒林新民。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25年,只有兩次未達標。

美麗的意外與主婦聯盟結緣

林新民是合作社最早期的生產者之一,與主婦聯盟的結緣,出自一場美麗的意外。
20多年前,新光部落教會首度舉辦水蜜桃展銷,活動結束後部落被告知水蜜桃有4種農藥殘留,族人聽聞群情激憤。但林新民的反應與眾不同,「怎麼有人那麼特別,這麼貴的水果,不和家人分享,卻拿去化驗?」林新民直覺「有人要吃乾淨無汙染的東西」,千辛萬苦聯絡上這位女士—主婦聯盟共同購買創立初期重要成員翁綉綾。
林新民興沖沖地來到共同購買位於中和的辦公室,主事的職員彭文亮對林新民似乎沒有信心,未即應允。「我也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說『你今天拒絕我沒關係,我下次還來,我一定要想辦法加入你們!』這一句話,我和合作社關係持續到現在。」林新民說,似乎冥冥之中的安排,他要成為推動部落有機種植的種子。
在當時,有機農業還是新概念,林新民遍尋進修機會,有一次在中興大學受訓,謝慶芳送給他一本有機栽培管理的書,林新民如獲至寶,種植上遇到任何問題即去電諮詢。林新民說:「感謝上帝,每當我有困難,幾乎都能找到方法幫助我。」
高麗菜家族:(左)高麗菜、(中)高麗菜嬰、(右)高麗菜芽。

一家全年無休作蔬菜醫生

轉有機種植之初,林新民備受族人嘲笑,連最支持的媽媽也替他擔心,大家都不相信有機耕種能支持生計。
如今林新民一家人同心經營,每晚討論,由林新民分配工作。天一亮, 各自上菜園工作巡田。「巡田就是要會觀察,」判斷水分、觀察土壤、看蔬菜生長情況、看雜草……「從蔬菜的葉子可看出很多問題,像高麗菜葉蠟質越多、會反光,表示越缺水。」判斷是否快要可採收,以便回報合作社,列採收計畫;也要緊盯是否有蟲出沒痕跡,即時回報,及時應變處理。
林新民與太太鶼鰈情深,大兒子林柏清說:「媽媽是爸爸的賢內助。」
午休一個鐘頭,一點半繼續上工,直到日落,週一到週五,除非有急事,全年無休。
種菜最辛苦的是靠天吃飯,有時候突然來了一大群蝗蟲,菜都被吃光,林新民說,「它(蟲子)發威的時候不要跟它硬碰硬,那時應該要休耕。有時也用手抓,但抓不完,所以產量會減少。」同樣一批種苗,也未必都長得一樣整齊、一樣好,林新民自嘲像皮膚科醫生,要給蘿蔔看診,「全憑目測,經驗判斷,可能有黑心的要淘汰,不能讓社員有怨言。」
孩子陸續成家,經濟上許可,林新民也開始借助機具幫忙除草、翻土。

永續山林的守護者

斯馬庫斯部落直到1980年代才有電,素有「黑色部落」之稱,是台灣最晚開發的泰雅族部落。早在1970年代,林務局與廠商一度欲聯手砍伐部落檜木,部落誓死抗爭,水源區的原始檜木林被保護下來。不只護樹,部落也持續種樹,20年多前聯外道路工程進行,曾為水土保持種下大批楓樹,如今這些樹林成為部落的觀光資產。
林新民投入有機轉型,5 個孩子不靠學貸完成大學學位,收入穩定,吸引族人陸續加入,目前連同附近鎮西堡部落大約30多戶、75公頃土地栽種有機蔬菜,是台灣密度最高的有機農業區。當多數人轉做有機,隔離帶問題迎刃而解。部落環境大大改善,一度消失的蜜蜂回來了,部落又可開始採集野蜜。
斯馬庫斯地處石門水庫上游,有機種植保護水庫不受汙染,環境、生態改善,生態旅遊漸漸活絡,部落年輕人也願意回鄉發展。「我們喜歡在山上的生活,比較自由。」林新民的大兒子林柏清說,三兄弟已經說好,未來要一起經營農場。
一粒有機種子,在上帝的部落發芽生根。泰雅族傳統農藝復興,部落經濟改善,保留原始山林、護住水源。社員享用部落友善耕種蔬菜,支持原鄉,與生產者一起為後代子孫留住大自然的資產。
來自農友的話
我很珍惜和合作社25年來的革命感情。夏天菜不好種,有時被蟲咬得坑坑疤疤,或是下暴雨、颱風淹水,不是那麼漂亮,社員一樣支持;當我們盛產,合作社也想辦法做加工,我很感恩。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部落、支持合作社。
  (註1) 原住民傳統農耕型態。選定一塊荒地,先做好防火線,清理地上樹木雜草,加以焚燒,灰燼即肥料,也能平衡土壤酸鹼。墾地經焚燒,可驅除地下病蟲害。其後撿拾墾地上石塊,堆砌石堤,並在坡地上種植瓜類植物,強化邊坡。整地完成後種植,按不同節期輪種約莫3 年,若作物產量遞減,便捨棄原地(休耕),另覓墾地。如此循環,輪流耕種。
 
農場主力供應合作社的蔬菜
  • 高麗菜 全年
  • 白蘿蔔 6月∼隔年1月  
  • 包心白、包心芥菜 11月∼隔年2月 
  • 甘藍芽 高麗菜採收後副產品,不定期採收。 
  • 蘿蔓A、福A 3∼5月採收 
  • 娃娃芥菜 2019年開始嘗試種植。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