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具青年號召力的草根平台—青出宜蘭農業合作社
2024-04-11・質樸但雋永的米食文化!
文/李盈瑩.北南分社社員 圖片/青出宜蘭合作社提供
台灣各地的合作社各異其趣,青出宜蘭農業運銷合作社則是一個青年組成的綜合型組織,他們靠著彼此的合作力,豐富在地鄉村與農業。成立於2018年的「青出宜蘭農業運銷合作社」(下稱青出宜蘭),集結了蘭陽在地青農,提供稻米、金棗、哈密瓜、番茄、青蔥等多樣化的農產品,策畫的活動也不侷限於農事體驗,而是號召解說專業、教育背景、營養師、設計師等不同領域之青年,開創更多元的風貌,引領外來遊客認識地方風土。
集眾農之力 團賣力量大
現任青出宜蘭的理事主席林意評,回想2013年返鄉接手家姊在大同鄉玉蘭一帶購置的金棗園,就曾遇過通路商一開口即希冀取得上萬公斤的量,而自家栽植的產量卻連十分之一都不到;與此同時,也曾有親友帶來收成的南瓜請他協助販售,風聲一傳出,街坊農友陸續將盛產南瓜全數載來,一時之間家中倉庫堆滿了三、四千顆南瓜!面對來自通路端與生產端的雙向需求,林意評興起成立合作社的念頭,以集貨團賣形式,集合眾農的生產力,不僅調貨方便、不易斷貨,也更容易與通路洽談生意。相較花東地區或中南部,宜蘭的農地分割細碎,加上水稻一年僅一作,稻米營養價值雖高,產量卻相對少,使得合作社逐步走向農產多樣化。目前銷售項目中,稻米約佔六成,其餘隨季節變換則有金棗、哈密瓜、番茄、青蔥、水梨、香水蓮花、鹽炒花生等農產。此外,社員之中另有研究組織培養的專業人員,也協助合作社復育在地原生蘭科「盤龍蔘」,所生產的乾料穩定供應餐廳業者入菜燉雞湯。
公司化經營讓合作細水長流
目前合作社共有18 位社員,農友平均年齡30歲。每月他們齊聚一堂,不時交流無人機或其他新穎設備的使用心得;有時則討論曳引機故障該如何維修,相互支援零件、分享廠商資訊。林意評透漏:「聚在一起,就是希望青農能透過彼此的經驗,省去摸索試誤的過程,自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讓務農之路更加省工、省力,跳脫以往認為好像農業就是苦情、骯髒、落後的形象。」分享經驗之餘,合作社成員平日也會相互換工,協力插秧、噴肥、搬運等農活,林意評特別指出其中的關鍵點:「在農村從事換工或任何合作,倘若不談清楚費用,到最後很容易會亂掉,許多組織最終走向瓦解也是這些因素。舉例來說,我協助你噴肥一週,但我的田區較小,可能你來協助我只需一天時間,如此一來一往必會累積不公平,合作便難以持續。」農村的人情味濃厚,日常相處建立於情感之上,但做起事情,反而更應該以公司化的思維切入才是長久之計。因此每回籌辦活動,無論是會計核銷、平面設計、提供食材的青農夥伴,或是前來煮飯的在地媽媽們,合作社都會將工資條列清楚,杜絕做白工的情形發生。
用走讀方式體驗宜蘭味
目前,每年都有不同公司行號到青出宜蘭體驗春季插秧、夏季割稻、漂漂河、採果等活動,此外,青出宜蘭也規劃「校園食農列車」;透過當季食材、教案規畫與教材設計,集結在地具教育、營養師背景的青年走入校園,從小深植食農教育的理念。過往合作社也曾舉辦「宜蘭味ESG論壇」,邀請公部門、企業、學校與農友多方匯聚,於現場升火烤雞、煮米粉湯、品嘗花生捲冰淇淋、豆腐乳等宜蘭代表性食材,透過食物味覺討論人人心中的宜蘭味,獲得熱烈迴響。今年將延續以「宜蘭味」為主軸規劃系列活動,比如帶領遊客穿越農田、認識老店與傳統市場裡吃的、用的,藉由「三星走讀」認識地方。林意評與團隊夥伴都認為,「農」是一切的根本,即使跳脫常見的農事體驗,透過表面上「不這麼農業」的活動,一樣能引發參與者對農村的興趣,因此無論是走讀、論壇,甚至近期在他心中醞釀,欲找來宜蘭客語金曲樂團「同根生」到田間舉辦音樂會,都是從農業與土地長出來的趣味活動。
青出宜蘭透過每月聚會交流、每年主題尾牙,並常以籌畫活動之名將地方青年串連起來。如同林意評所言,宜蘭的年輕人本就不多,加上農村夜晚幾乎沒有娛樂,若少了像合作社這樣的平台,很難留住年輕一輩。他希望將來能有企業認養合作社的田區,讓本地青農能安心契作,當生產面有了穩定的通路管道,始有餘裕發想創意、策劃活動,即使在鄉村野地也能過著多采豐富的生活。
(首圖圖說:林意評(右五) 與青出宜蘭社員走進校園做飲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