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農友面對面
2017-10-01・產品故事
文/黃淥 攝影/企畫部提供
陳文連
產地:宜蘭三星鄉
耕地總面積:46 公頃
稻作期數:一期
供應品種:台農71 號、台中秈10 號、長秈糯米、圓糯米、在來米
合作時間:2005 年起
今年七十六歲的陳文連,自年少時期就幫父親將上萬隻鴨子從宜蘭趕到臺北販售,這段趕鴨歲月,累積起豐富的養鴨知識。陳文連組織稻鴨米產銷班,部分的稻田以「稻鴨共生」方式種植,讓鴨子在稻作休耕的冬季下田,排泄物成為田裡的基肥,涵養土質;鴨子也會啄食害蟲、福壽螺與雜草的種子,讓春季插秧的秧苗健康成長,生長過程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產銷班的田地位於雪山山腳,雖然因氣候較寒冷,只有栽種一期稻作,雪山卻也提供了潔淨豐沛的水源,利於稻作生長。鴨子一天可以活動的範圍有限,大約是六公里,較遠、較零散的田地鴨子難以到達,施肥除草等工作,便只能以人力代勞了。
宋鴻琳
產地:花蓮富里與玉里鎮
耕地總面積:400 公頃
稻作期數:二期
供應品種:高雄139號、台稉4號、台中194號
合作時間:1993 年起
花蓮富里鄉東里村是當地最早開闢成庄、人口最多的地方,因此古名有「大庄」之稱當地,成立於明治三十二年(西元一八九九年)的東里碾米工廠,在還沒有電力的年代,是以人力踩著水車來椿米,因此又稱為「大庄水車」,至今已有將近一百二十年歷史。東里碾米廠的耕地有源於都蘭山系的阿眉溪流經,水質清澈、富含礦物質,由一百二十多位農友共同耕作。負責人宋鴻琳致力推廣「有機田地認養」,串起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聯結,田地認養人可以享有整年度的好米,同時也保障農友收入穩定。宋鴻琳認為:「人若好,土地就好。」為了讓農友可以不斷學習、成長,一年也會安排四次課程,提供學習農業新知、觀摩其他農友農田的機會。
賴兆炫
產地:花蓮富里鄉
耕地總面積:300 公頃
稻作期數:二期
供應品種:台農71 號、高雄139 號、台中秈10號
合作時間:1999 年起
一九九七年,碩士出身的賴兆炫偶然接觸到有機肥,發現有機農業對環境的益處,便毅然辭去工作,拾起鋤頭,以父親的名字作為品牌名稱「銀川米」,開始栽種有機米。賴兆炫組織的產銷班,目前有一百三十位班員,規模相當大,然而最初僅有三位班員。回憶起成立之初,臺灣的有機農業正當起步,所有的栽種知識都要自己慢慢摸索、試驗。
約十年前,賴兆炫驚覺,既然是友善土地的農法,為什麼反而越做越累、需要不斷找出克服病蟲害的方式呢?他認為只要稻米植株夠強健,農民不需要太過干預田地,作物便可以在平衡的生態系中茁壯生長,於是開始推廣「米樂無為」的概念。推廣此想法需要農友的支持與理解,於是他帶著農友共同認識田間的生態系:抽穗期間在稻稈上爬來爬去的瓢蟲,很多農民以為牠會啃食植株、極欲除之,殊不知瓢蟲會吃掉害蟲的卵,對稻田大有益處。從源頭帶著農民認識自然,建立有機觀念,栽種過程中也協助農民挑選資材,不時協助檢視農民的田地,一起找出讓土地、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好的栽種方式。
曾國旗
產地:花蓮玉里鎮
耕地總面積:100 公頃
稻作期數:二期
供應品種:台中秈10 號、台南14 號
合作時間:2013 年起
一九九八年,由於父親意外受傷,二十七歲的曾國旗返回家鄉玉里承接家業,並成立花東有機肥生產合作社。合作社目前約有三十位社員,採計畫性生產,保證收購價格,共享農機等資材,並在農忙時節相互換工,讓單打獨鬥的農民彼此支持。除了有自己的堆肥廠生產有機肥,合作社從稻種育苗、栽種有機米、收割、碾米、包裝與農業廢棄物的處理,全部自己執行,不但容易管控有機米的品質,也使用碾米時碾除的米糠、稻殼當成有機肥的原料,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農業體系。自二○一○年起,曾國旗陸續栽種小麥、黃豆、黑豆與苦蕎麥等作物,一方面支持本土雜糧復耕,水旱輪作也是防治病蟲害、恢復地力的好方式,豆類可以為土地累積氮肥,苦蕎麥的生長力旺盛,生長過程更會排除掉其他雜草,讓土地未來更適合種植作物。
屏東福來伯
生產地:屏東萬丹鄉
耕地總面積:3 公頃
稻作期數:二期
供應品種:台農71 號
合作時間: 2001 年起
自幼務農的沈福來,在政府尚未推廣有機農業的年代,便為了自身的健康、與讓天地自然萬物共好的希望,開始嘗試無毒耕作。在有機耕種的知識與資材尚未發達的年代,沈福來以多年務農經驗為基礎,自己研發有機資材、尋覓防蟲、捕鼠的方式,認真務實的態度,更讓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特地南下,選擇沈福來的田地進行台農七十一號米的田間栽培試驗。耕地目前採水稻與紅豆輪作,一月開始種植第一期稻作,五月收成後再種下第二期稻作,收成後於十月中旬播下紅豆種子,約三十二天後陸續開花,九十天左右開始收成。沈福來表示,水旱輪作對防治病蟲害相當有效,比方紅豆的害蟲「線蟲」,田地長期浸水後就難以存活,達到自然減蟲害的目標。沈福來地紅豆不使用除草劑,全面以人工除草,工作雖然繁重,然而卻能保護田間的植被,讓土地保持濕潤自然的狀態。
蘇榮
產地:雲林斗南鎮
耕地總面積:3.5 公頃
稻作期數:二期
供應品種:台南14 號
合作時間:2013 年起
民國四十七年次的蘇榮,本是雲林縣斗六市農家子弟,年少時曾到臺南、高雄地區工作,婚後返回雲林定居,從一分地的山藥田開始,展開了務農的生活,目前耕地面積已擴大到三•五公頃。從農的初衷,是希望讓家人與自己可以吃到健康的食材,多年來,家人吃的蔬果都來於自家栽種的菜圃。最初種植馬鈴薯與山藥等根莖作物,並且通過慈心有機認證,二○○二年開始,在田區實行根莖作物與水稻輪作,透過水旱輪作,減低病蟲害發生的機會。然而近年由於馬鈴薯的收成不理想,冬季改種植太陽麻作為綠肥,讓土地休養生息、恢復地力。
仕安社區合作社
產地:臺南後壁區仕安里
耕地總面積:10 公頃
稻作期數:二期
供應品種:台稉9 號(米漢堡米粄原料)
合作時間:2015 年起
臺南市後壁區仕安里是一個二百多戶、六百多人的小農村,成立於二○一三年的「仕安社區合作社」,由臺南市政府社會局輔導成立,以合作社型態推動社區福利,提供「仕安社區服務車」的醫院接送服務, 並且規劃社區廚房, 提供共食、送餐服務,讓無醫村的社區照顧得以持續,目前約有一百二十位社員。仕安社區的農田屬黏質土壤,適合種植水稻,加上後壁鄉已規劃為臺南市政府農業處的「良質米適栽區」,境內不易設立工廠,無工業汙染。目前仕安社區合作社與居民契作約十公頃面積,合力推出「仕代平安米」,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並且讓稻米與黑豆輪作,除了提高農友的收入,豆類含有豐富的氮肥,也為來年的一期稻作補充土地的營養。產品銷售結餘提撥二成作為老人福利基金,希望透過友善耕作發展社區經濟,持續照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