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米見學之旅:尋訪一群療癒土地的行者

2014-08-06・產品故事

文‧圖/高韶廷

▲御皇米產地前有山、後有水為天然屏障,以阻隔人為汙染。(圖/朱安棋)

二○一四年五月底的清晨,陰陰的台北猶涼,主婦聯盟合作社的職員們搭上普悠瑪號,一過龜山島後,太平洋乍現,爽朗的陽光射進窗裡,壯麗的山頂有雲氣飄繞,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後山印記。此行是「花東米見學團」,依序拜訪位於花蓮富里的銀川永續農場(銀川米)、花蓮富里的東里碾米工廠(御皇米)、花蓮玉里的東豐拾穗農場(東豐有機米)。

農夫的腳步,是土地的肥料

第一站花蓮富里銀川米產地的經營者賴兆炫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研究所畢業後曾在城市裡工作過幾年。偶然間,他在日本文獻裡了解有機栽種的好處,便興起了回鄉種田的念頭。二十年前,花蓮幾乎沒有人從事有機農業,完全得靠自己一步步摸索,他吃足了苦頭。然而,好不容易種出了米,卻賣不出去,收成二十多公噸才賣出三公斤,後來,和太太梁美智在超市裡擺攤請人試吃,花了幾年時間才慢慢打開知名度。

賴兆炫首先導覽廠房,解釋稻穀如何經過一台台機器碾製而變成我們碗中的米,並說明友善生態的重要性:「一般農友一看到蟲子就急著用藥,其實大自然自有其循環的定律,只要我們多點耐心,再等一陣子,那些害蟲的天敵自然會出現。」例如,一隻蜘蛛一天就能吃掉四隻飛蝨。與慣行農法不同,有機水田裡處處充滿了生機,蛇、鳥來築巢下蛋,空中還有老鷹盤旋,更是處處見到青蛙。

M-201408-131-p1302-600x450

▲用銀川米為原料,大家來學包菜粿。

熱情洋溢的梁美智用自家的米做為原料,帶領我們製作菜包、碗粿、義大利燉飯。邊做邊聊的熱鬧氣氛之間,她不時地分享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哲學,仔細一想,用在日常生活裡也是恰如其分的:

「我們不種倒伏(結穗過重)的稻子,因為麻雀吃不到;不種軟枝的稻子,因為風吹搖晃麻雀容易頭暈。」

「我們種了那麼多,不妨分享一點給蟲吃。」

「等待、放鬆就能換來生態平衡,我們不做過多的努力,因為常常都只是白忙一場。」

「原住民的孩子不怕冷熱、不怕吃苦,只要有機做得好就能把他們留下來,他們才是這片土地天生的守護者。」

「米樂無為, 天人和諧; 我們該試著擺脫什麼都要控制的心態。」

「農夫的腳步是土地最好的肥料。」

賴兆炫目前經營一百七十公頃有機水田與二十一公頃有機梅園,每年可阻止二千四百公升的劇毒農藥進入土壤,並且自有有機米專用的碾米廠,是台灣最大的有機農場。看著他們這麼長時間以來的堅持,努力帶領一批具有共同理念的農友為土地正義打拼,我們在滿滿的感動中相互道別。

有機田,還地球一片淨土

第二站來到花蓮富里御皇米產地,擁有百年歷史的東里碾米工廠,開業於清光緒二十六年,目前由第四代宋鴻琳帶領,一九九二年開始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米源。宋鴻琳致力於推廣「有機田地認養」,透過這個方式,不但認養人有了一整年的優質米源,而且保障農友的穩定收入。他認為,「人若好,土地就好。」另外,他的團隊規劃一系列生態旅遊行程,於寒、暑假期間開辦插秧體驗營,希望藉由農事體驗活動來喚醒城市人對土地的親切感,進而愛護環境。

當天時近正午,烈日當空,宋鴻琳帶我們來到田邊。他說,御皇米的種植區位於縱谷中,有高山與秀姑巒溪為天然屏障,外圍留有休耕的隔離帶,中間亦絕不允許興建農舍,將人為汙染控制在最低限度。我們的遊覽車在羊腸小徑上緩行,伴隨著眼前青翠開闊的良田,在幾個令人屏息的轉彎處,司機大哥終於順利駛正之後,我們響起如雷的掌聲。

土地是我們共同的故鄉

最後一站是花蓮玉里東豐有機米產地,負責人曾國旗的家族早期從中壢客家聚落移居到花蓮,世代務農。當年才二十七、八歲的他本來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因為爸爸在一次意外中受傷,他便責無旁貸接下家業。玉里鎮原本就有文旦與有機米產銷班,他接手後成立花東有機肥生產合作社,是為青年返鄉的典範。

為了加強種子的抗病性,曾國旗研讀了許多國內外資料,並遠赴國外考察,最後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進行產學合作,研發出「種子溫湯消毒機」。所謂消毒,並非一般使用化學藥劑浸泡的方式,而是以適當溫度的熱水對種子進行殺菌,從頭開始善待糧食。

M-201408-131-p1303-400

▲種子溫湯消毒機。(圖/黃淥)

曾國旗也非常重視食農教育,他連續五年在附近的小學開設「有機學校」課程,讓即將畢業的孩子親身下田,利用半年的時間完整體驗作物的生長過程,並在畢業之際歡慶收成。他期許大地之母的愛溫暖每個孩子,無論日後他們去到哪裡,都能記得自己的故鄉。

M-201408-131-p1304-600x450

▲東豐米的肥料來自於花東有機肥生產合作社。

有機農業的辛苦真的不是外人所能輕易體會的,台灣氣候多變、病蟲害盛行、與慣行農法農地難以隔離,且民眾的觀念尚待教育,曾國旗認為,時時刻刻都要面臨新的挑戰。即便如此,只要看到田裡的生態慢慢地被復育,鄉里親友們都能享用令人安心的糧食,他就覺得自己選對了路。

經過這兩天的走訪,不只皮膚曬黑了,心也被曬暖了,真心希望整個台灣都能被如此純淨豐饒的環境所擁抱。我們由衷地感謝走在友善耕作這條路上的每位朋友,這群人既是戰士也是醫者─在充滿變數的生活裡並肩作戰,並醫治著我們共生、共享的土地。(作者:組織部台南分社地區營運專員)

原刊登於2014年8月131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