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真有力 蘭陽溪合作社的友善耕作路
2021-12-06・產品故事
文/潘嘉慧‧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應欽
宜蘭縣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基於對宜蘭這塊土地發展的深厚感情,集結了在地農友,投入友善耕作及雜糧復耕的行列,並鼓勵社員轉作稻米以外的作物,試圖找到適合宜蘭多雨、水量豐沛,以及不同地區土壤特性的作物,每年十月採收的赤殼茭白筍即是轉作的農產品之一。
宜蘭茭白筍嫩又甜 採收管理費人力
一早,灰濛濛的天空下著細雨,宜蘭縣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蘭陽溪合作社)社員許哲賓與夥伴正在田裡採收茭白筍,他們推著橘色塑膠桶穿梭在高大的植株裡,桶裡用茄芷袋隔出兩個空間,邊採收邊做分級,較小支的茭白筍格外品被放入茄芷袋,即將被送往自助餐店。理事主席吳紹文拿起小號茭白筍剝殼直接送進嘴裡吃,他說:「我們宜蘭最愛吃這種小支的,又嫩又甜!」
宜蘭員山鄉擁有天然湧泉的好水質,氣候條件也適合種植茭白筍,早期宜蘭人會在田邊的畸零地或是屋子旁邊種一畦茭白筍供自家食用,種植面積鮮少超過兩分地。相較於埔里茭白筍有完整成熟的產業鏈,蘭陽溪合作社的夥伴們轉作茭白筍進入第四個年頭,一切都在學習摸索中。吳紹文說:「當初以為茭白筍與稻米一樣是禾本科作物,對於原本種稻的農友來說應該不難,沒想到在管理、採收的工序卻大不相同,整個十月幾乎每天泡在水裡巡田採收,比起稻米可以用機器採收,茭白筍的人力成本太高了。」
開啟社間合作 食農繪本走進校園
這個美麗的意外,讓他們與主婦聯盟合作社開啟了社間合作,最早與主婦聯盟合作社接觸的社員邱靖惠說:「我第一年種植茭白筍時,連預冷的空間都沒有,只能把茭白筍冰在稻穀的冷藏庫裡,溫度不夠低,品質不易掌控。」因為有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穩定收貨,才能支持更多農友持續投入,現在共有六位農友加入種植行列,聚集合作的力量,他們可以共同租用冷藏庫預冷設備、共同採購肥料等等,也以蘭陽溪合作社之名申請經費投入食農教育推廣,出版茭白筍繪本,走進校園講故事,希望在地小朋友更加認識茭白筍,也讓食農、生態教育落實在生活中。
以友善耕作的茭白筍田來說,每分地年收成量約800斤,除了要面對福壽螺、鳥類的危害,近年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收成量也逐年下降。邱靖惠說:「今年我的茭白筍受到高溫影響,植株生長變異,有很多茭白筍並不是從根部長出來,而是從中段開始膨大,所以長出細小又瘦的茭白筍。」因此產量經常不如預期。身為蘭陽溪合作社與主婦聯盟對接的窗口,很感謝社員的支持,卻也對採購組的夥伴覺得抱歉,因為無法掌控的因素太多導致難以估量,交貨不足,期待未來有更多友善耕作茭白筍田區加入,讓各地社員都有機會品嘗到白皙細嫩的美人腿。
團結友善耕作農友 為台灣農業努力
2016年籌組蘭陽溪合作社時主要目標在推動雜糧復耕,其中以宜蘭早期耕作的小粒種黑豆為主,耕作農地分布於三星鄉、南澳鄉及五結鄉,南澳地區因為濱海及土質除了種黑豆,也適合種植花生,而員山鄉則小規模種植茭白筍。吳紹文說,蘭陽溪合作社目前沒有專職,所有工作都由幾位核心幹部共同分擔,社員們各自有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因此並不需要透過合作社共同行銷產品,而目前合作社主要協助社員共同採購農業資材、申請農機具補助等,降低生產成本,讓本土雜糧更有競爭力。
一路走來,他常問自己本土雜糧的競爭力在哪裡?台灣雜糧仍以小規模生產為主,即便有了政府補助,但生產、加工成本仍居高不下,當原料成本無法降低,進而影響後端加工品的成本,仍難以跟國外進口雜糧競爭。因此集結願意共同投入種植本土雜糧、友善耕作的農友們,是蘭陽溪合作社想為台灣農業做的努力。
小檔案┃宜蘭縣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
成立時間:2017年11月
社員數:22位(截至2021年10月)
主要種植作物:黑豆、花生、茭白筍
友善耕作面積:50甲
股金總額:約40萬(入股時每人繳交2萬元)
(主圖圖說:許哲賓穿梭在高大的植株間,有次序地採收茭白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