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生產合作社-找一群人,挺一群人!
2013-10-21・社內大小事
文.圖/姜盈如
八月十七、十八日在達觀部落共同廚房一場「 合作找幸福」進階工作坊中,竹山的「青竹生產合作社」的陳靖賦經理受邀來分享合作社經驗,穿著簡單襯衫、長褲的他,分享時臉上洋溢著一種光芒四射的幸福,在生產竹製品和竹工藝品的同時,他將藝術精神深入到生活周邊的地區, 也因為自己是學工藝的,所以會和很多藝文相關的朋友結合,當時他跟理事長報告要先敦親睦鄰,例如利用暑假在周圍社區辦竹編家政班、竹雕班。那時舉辦農村婦女第二專長訓練,請到一位曾在婦女會培訓後獲得國家工藝獎首獎的老師前來授課,他說:「來上課的人若是看到男老師劈竹子時,容易覺得害怕;但因為看到女老師優雅的劈竹子,接受度較高,也比較有信心。」後來有幾位受訓的媽媽也得了國家工藝獎。他們還幫番茄農設計籃子,讓當時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讚賞不已,沒想到買番茄可以不必買塑膠袋,還賺到了台灣經典竹工藝品!
走進社區 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設計
在剛成立青竹生產合作社的前幾年,他們開始和周邊社區互動, 與社區的資源串連, 例如:讓小朋友帶竹苗回去種,或是舉辦年輕人的竹農討山誌。青竹生產合作社之後更結合周圍鄰居,讓更多人體驗當地特色,有一次南華大學的老師說要帶學生到那裡玩,他們是一群眼睛失能的學生,陳經理知道後沒有一絲皺眉,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當時他找來社區的芭樂農友,告訴他說:「我們來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帶一群眼睛看不到的學生一起種芭樂,然後給你錢再跟你說謝謝。」芭樂農當然很高興的說好!這群孩子手搭著彼此的肩下田去種芭樂,這就是他說的「五感之旅、關懷地區社會」。
陳經理也在台大集思論壇中與外國學生分享青竹的經驗,更讓學生們透過兩天一夜的參訪進一步了解台灣在地特色,他們帶著學生到竹山採竹筍、做竹筍包,而青竹生產合作社則運用竹子做成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東西,例如吸附雜質力超強的竹炭、可以讓紅酒放置後變得甜而不酸的竹炭杯、還有幫日本三宅一生設計的衣架!
生活才是真正的地方特色
陳經理說:「要落實生活的態度,否則東西就算做得再好也賣不出去,不用去模仿別人,就把自己的生活周遭整理好,整個村莊的人都有同樣的生活態度。」
這些話乍聽之下頗為抽象,但其實從他和一位茶農的交流就可以感覺得到。當初輔導災後的梅山社區做產業發展時, 和當地一位茶農溝通,由於高山茶比較好喝,品茶區通常在比較高的地方,但是他的茶園海拔不高不低,很難用品茶村的主題行銷,但是茶農家卻有很美的環境,後來陳經理告訴他可以利用自己家
的絲瓜棚,讓大家在絲瓜棚下泡茶、一起做愛玉,還可以眺望草嶺風景,在這裡就可以營造一個泡茶的環境,這個案例在三一一震後還吸引了日本人到此觀摩,他跟梅山人說:「把自己的生活環境整理好,整個村都有這樣的氛圍,這就是我們的特色!」
「找一群人,挺一群人!」這是陳經理這麼多年來的原則,他說合作社的經營是一個人的力量不夠,那就再邀幾個人,這也跟社會企業很像,就是要「先有一個傻瓜去騙其他的傻瓜,然後旁邊有一群人會笑這些傻瓜,最後就沒有傻瓜了!」(作者:台中分社社員)
工作坊的第一天午餐由部落廚房媽媽(右)備餐,而執行秘書林建治(左)說他從沒有聽到別人說餐食不好吃喔!對他們的餐食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