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小農的多元經營

2017-03-01・生活提案

文‧攝影/張正揚‧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

▲過了幼苗期的蔬菜,則移出網室,於充足陽光下生長。

初到巴伐利亞進行農業考察時,面臨了幾重調適問題,首先是語言溝通,遇到的幾位農民只會說德語,這個問題靠翻譯解決了;其次是社會制度,比如農民必須取得證照才能進入政策輔導,這部分可以自行閱讀文獻;但在感受上帶給我最多衝擊的卻是生產內容,不同於臺灣農民更多是種植作物,巴伐利亞小農多為酪農,畜養乳牛、肉牛、蛋雞和豬隻,直到遇見蔬菜小農喬治•史特姆(Georg Sturm)。史特姆家兩代務農,特別的是父子兩人都取得了農業大師文憑(Meisterbrief),除了若干農務聘用幾名工人,父子倆也全力投入農場工作,是典型的家庭農業。

「史特姆農場」位於波因茨豪森鎮(Paunzhausen),在慕尼黑北方約四十公里處。抵達農場時,史特姆早已在工作室等候多時,不是因為我重要,而是他看重我這位來自亞洲的訪客,即使語言不同,然而見面時的神情及肢體表達,讓我產生了熟悉感,立刻想起了臺灣農民歡迎訪客時的模樣。

201703專業小農 (1)

▲水塘位於農場邊緣的最低處,除了匯集洗菜水,也可以收集雨水作為灌溉使用。

簡單的問候之後,不待我們提問,史特姆開了一瓶啤酒遞過來,然後領著我們走到牆邊,指著牆上已經泛黃的地圖,才開始切入正題。地圖的內容正是他的農場比例縮小圖,邊緣則是各種相關數據,開始解說起來,手指時而游移在農場的不同區位,時而指向邊緣的數據,呈現各種蔬菜及其種植面積,一目了然。農場包括設施、露天栽培兩區,皆為有機耕作;設施栽培面積為三千兩百平方公尺,使用簡單、不需要太多資金的網室,種植綠萵苣、紫萵苣、番茄等蔬菜,以及迷迭香、百里香等香料;露天栽培面積更大,約九公頃,其中四公頃為租用,種植各種蔬菜如菠菜、黑麥、綠肥作物如冬季野豌豆(Winterwicke);分成ABC三區,採取種植「需要多肥分的作物,不需要多肥分的作物,綠肥作物」的三年輪作方式。地圖的清晰呈現,不僅利於規劃,也利於解說。地圖和解說,讓我感到陌生而驚豔!

201703專業小農 (3)

▲農場左上部為工作室、小店鋪,右上部為網室區,下半部為露天農場。

工作室還有一部簡易洗菜機,將根莖類清洗後直接供應給消費者。史特姆現場示範清洗幾顆蘿蔔,洗完後將兩顆蘿蔔塞給我,又是一個熟悉的農人動作。洗菜機下方有個彷彿下水道進水口的設計,讓洗菜水可以流入,我好奇詢問,「這些水流到哪裡去了?」他回答,「洗菜水流到水塘,然後抽起來灌溉,沒有浪費。」德國是一個高度重視環保的國家,環保工作具體落實到家戶、小農,這整套水循環系統完全由史特姆自行設計,小農的專業包括了資源循環利用。

史特姆先帶我們來到網室,生長著各種不同時期栽種的多種作物,有些直接生長於土地中,例如處於育苗階段的小胡瓜,還有正要採收的蘿蔔;有些則生長於小盆子裡,例如不同顏色的萵苣等葉菜類, 還有羅勒( Basilikum )等香料作物。我看著似曾相識的身形,採下一片羅勒葉,搓了幾下放在鼻間聞味,幾乎脫口而出,「這分明是臺灣的九層塔。」種在盆子裡的作物大一些時,則移到網室中間的空地上,提供出售或是繼續生長。

走出網室,接著走向開闊的露天農地,一部分整齊地種著萵苣、香蔥等作物,一部分則種植著冬季野豌豆。我們走進農地裏,史特姆拔起一株冬季野豌豆,指著根部,說明這種作物的固氮作用,原來這是巴伐利亞的綠肥作物;因為我從未見過,史特姆唯恐我不了解,比手畫腳努力地解釋,手舞足蹈的姿態,像是農地上的舞者,專注、愉悅的神情令人難忘。

201703專業小農 (2)

▲ 網室中成排的小胡瓜幼苗,整齊地以線支撐其生長。

突然間,史特姆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接下來介紹的東西味道有點難聞,希望你們不要介意。」原來是自家的堆肥場。經他一說,我很努力地抽動了鼻子,才聞到一點點菜葉發酵的氣味。堆肥機一臺高達一萬五千到兩萬歐元,並不便宜,他寧可自行生產。

不遠處有個小十字架,上有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雕像。巴伐利亞是虔誠的天主教教區,各地矗立著宏偉的大教堂,幾天下來,慕尼黑郊區的農地和林子裡,甚至路邊,看到了不少這類小雕像,「就是祈求田裡好收成。」史特姆的說明讓我想起美濃的土地伯公,接著他補上一句,「不過自從有了農業保險之後就沒有那麼虔誠了。」他說完笑了起來。

兩代共同經營的史特姆農場,正在實踐專業小農的多元經營,不論是生產方式,還是作物種類,乃至於農場經營,均採取了多元形式;另方面在經營過程中,則以專業格局,兼顧產業和生態價值。

農場參訪結束,來到史特姆家所經營的小店鋪,位在農場入口處,販售自家農產,兼賣有機巧克力、葡萄酒、醬料、麵條等各種食品雜貨,僅假日營業,鄰近居民來此採購,像是社區雜貨店。史特姆邊解說邊從冰箱拿出自製起司,切了幾片分享。我買了一些起司,回旅館時在車站轉車時再買些麵包和啤酒,加上先前送的蘿蔔,鮮甜正好生食,這些成了我的晚餐。

( 感謝慕尼黑工業大學農業生產與資源經濟研究所博士生張聖函協助校正。)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