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學校
2017-01-01・生活提案
文‧攝影/張正揚‧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
▲巴伐利亞邦國立有機農業專科學校的辦公大樓。
十幾年前在旗美社區大學推動友善環境農法時,聽到一句德國諺語:「多一個農村,少一座醫院。」當時聽了有兩層感受,一是農村的存在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其多元價值受到肯定;二是此多元價值能形成諺語,代表一定的社會共識。
居住於農村,且家裡三代務農,農業的發展一直是自己於公於私的關注。「德國對於農業與農村的這種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如何發展成社會共識?」從此進入我的問題視野。及至後來透過文獻和聽講,才知道德國的農業規模,大抵可以分成南德小農、北德大農、東德超大農制,其中在南德,農業和農村的多元價值特別受到重視,體現於各種農業政策上,巴伐利亞是代表地區。
二○一六年四月,獲得浩然基金會的資助,終於有機會進行考察;在就讀慕尼黑工業大學農業生產與資源經濟研究所的張聖函協助之下,前往位於慕尼黑郊區的蘭茨胡特(Landshut),拜訪了巴伐利亞邦國立有機農業專科學校[備註1](本文簡稱有機農校)。
▲位於巴伐利亞邦國立有機農業專科學校隔壁的農機學校。
在進入學校的介紹之前,先說明兩個和臺灣大不相同的背景。首先,技職路線在德國教育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般學生在升上高中時,就要開始思考未來的人生走向,並決定就讀普通高中還是職業學校,後續的學習,即會在此選擇上持續積累,但過程中仍有相互流通的設計;其次,德國的農民必須在學校接受農業專業訓練後,參加國家考試並通過,才能獲得農民身分[備註2],成為農業政策中的輔導對象。有機農校正是一所由政府設立,必須具備農民身分才能就讀,繼續深造的學校。幸賴張聖函的老師艾羅斯•海森胡伯(Alois Heissenhuber)教授的協助,參訪有機農校時由約翰•施內克(Johann Schneck)校長親自接待。
施內克校長原來是一名農業教師,後來擔任有機農業諮詢委員,二○○七年才接任校長,一直都在有機農業的推動工作之中。全德國共有四所有機農業學校,其中巴伐利亞就有兩所,另外兩所則位於弗萊堡和科隆,一般慣行的農業學校則有二十七所。第一個學期是從十月到隔年三月,一整天的室內課程,必須住在宿舍,好處是晚上可以進行經驗交流。冬季學習結束之後,隔年的夏季五到七月是第二個學期,則到農場裡面實習。接著,第二年的十月到第三年的三月是第三個學期,除了室內課程,主要是準備畢業論文。
有機農校有電腦教室,也有許多實驗室和培育室,可充分支持實務課程,上課方式多為小組討論和報告,課程內容除了專業的動植物養殖與栽培,以及後續加工等技術之外,還包括農場經營所需要的各種能力,例如招收學徒、多樣化銷售,以及各種自然保育、資源循環使用和農莊度假體驗等等,課程的目的在於增加農民所得。除了室內課程,還會安排許多校外觀摩,例如各種農場參訪。
施內克校長說,「學生當中有八成來自農業家庭,八成來自巴伐利亞邦,大部分年齡在二十到二十五歲,是一所農民的進修學校。之前進行的是比較傳統的訓練,例如各種生產技術和銷售方式,但是自二○○○年開始,轉型為農場經營的CEO培養。因此,我們的學生必須完成農業基礎訓練,具備基本能力之後來此進行進階訓練。這所學校在農民培訓的工作上,處於領導地位。德國農業也自手工業引進師徒制, 在此進修獲得農業大師文憑(Meisterbrief)之後, 就可以在自家農場收學徒, 也可以取得農業技師( Landwirtschaftsmeister )資格,擔任各種相關工作。現在巴伐利亞農業部赫爾穆特•布倫納( Helmut Brunner )部長大力推動有機農業,使得我們學校的角色更形重要。」
▲致贈《菊花夜行軍》音樂CD 予施內克校長。
說著說著,施內克校長拿出一本學生的畢業論文,厚度就像臺灣常見的碩士論文厚度,甚至更厚一些,告訴我裡面的章節, 分別是「一、農場描述」、「二、財務分析」、「三、生產內容」、「四、農場整體計算」、「五、農場現狀分析」、「六、如何改善」、「七、目標規劃」、「八、結語」,論文是以自家農場為對象進行撰寫的,非常務實取向。有機農校的入學採取申請審核制,來此學習的農民皆出於自願,當一個農民完成他的論文並通過考試之後,意味著農民不僅已經具備對於農場經營的各種理念與農務能力,並且已經對於自家農場徹底做過一次如上述架構的盤整。
農業的專業性,在德國是以如此方式,從制度上全面落實。上午結束有機農校的參訪,下午去拜訪蔬菜小農喬治•史特姆( Georg Sturm )先生, 他早年也取得了農業大師文憑,當我問起他的農場經營規劃時,他帶我走到一處牆壁邊,指著壁上的地圖開始說明,如何將整個農場規劃為三處,讓土地可以輪休與耕作,聽著史特姆先生所講的話,讓我想起了上午參訪的有機農校。
▲史特姆先生以牆壁上的地圖介紹農場經營規劃。
(感謝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系主任王俊豪教授協助校正。)
備註1. Staatliche Fachschule für Agrarwirtschaft, Fachrichtung Ökologischer Landbau。
備註2. 王俊豪。2003。《德國農業教育政策》。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