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啟示:善待農地是一種文明選擇

2016-02-01・生活提案

文/張正揚‧ 農家子弟、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

位於高雄內門烏山坑的農塘,當地居民以閩南語稱為「小水庫」,居民將山谷低漥處做為蓄水池,逐漸形成了內門獨特的農塘景觀,是農人度過旱期的重要水源。(攝影/黃士豪)。

我們家族自祖父起,即居住於高雄美濃山下西側一隅,距離瀰濃開基伯公只有兩百公尺,這個位置,對於認識美濃的土地發展過程,提供了一個優勢條件。初次見面的美濃鄉親,喜歡問對方居住地點,從中獲取對方的關係網絡,看是否和自己有所交集。底下是經常發生在我身上的典型問答。

「你核1啊哪裡? 」

「靈山腳下, 開基伯公面前2。」

「該片毋係3全部姓宋? 」

「係!大部份姓宋,淨4我們姓張。」

美濃先民在清朝初年來此開墾時,採取家族集體開墾的方式,因此發展出「嘗田」等公業模式,美濃靈山腳下這一帶,當年正是宋姓家族的嘗田。那麼張家為何會出現在此處呢?

在祖父之前的清朝和日據時期,張家的先祖們一直以佃農的身份在金字面山附近的土地耕種,金字面山在靈山的更西側,已經是美濃和旗山的界山。祖父生前曾說,「朝晨四點多就要行二、三點鐘的路,到金字面山下的田裡做事。」一直到國民政府來臺灣, 在一九四○年代末至一九五○年代初期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我們張家才獲得一點農地,從此在金字面山下蓋茅寮定居,父親在這裡出世。過後遷往附近另外一塊同樣因此獲得的農地,在旁邊建地蓋土磚瓦屋,我在這裡出世。

土地內涵的轉變

美濃的居民大多都是客家族群,客家人雖以「客家」為名,然而在歷史上,定居時間却遠遠多過遷徙時間,客家人的遷移,其實是變換不同農業地域的過程。美濃先民在美濃這塊土地上以農業的方式生存下來,代代日漸穩定的同時,發展出各種社會與文化內涵,如信仰、音樂、技術及各種價值觀。農業文明不是美濃客家文化的全部,卻是最重要的內涵,這樣的內涵建立在土地的基礎之上,土地是美濃人最重要的生存資本。

我們家這一帶屬於美濃的福安里,在二○○○年之前,農地的發展呈現一種緩慢離農的態勢,農地交易的情況不多見,即使交易, 對象也是農民, 多維持農用,農地的價格則以較低的幅度增長。然而,此後出現了飛躍的變化。福安里是美濃最靠近國道十號出口的一個里,區域內的農地如今已是全美濃最熱門的農地商品。三十五年前,此處一分地的價格不過三十萬,二十五年前是一百萬, 十五年前則是兩百萬, 現在已漲至五百萬之譜。三十五年來,農地價格上漲超過十五倍,或說以平均每年十五萬的幅度增加;然而二○○○至二○一五年之間,一分地卻增加了三百萬,以平均每年二十萬劇增著。

從國道十號下來,沿著高一四○號道進入美濃,兩側農地除了少部分持有情形較複雜的嘗田,涵蓋或鄰近祖墳的農地,絕大多數已由當地農人售出。是誰買走了呢?大多是憧憬田園生活的城市中產( 以上)階層,他們並不需要以務農維生,務農也無法支持他們維生所需;少部分購地務農者,也多是一種生活調劑,並非生計目的。農地購入之後,多數蓋起豪華農舍,不僅在實質上減少了農業的耕作面積,同時豪華農舍的地基墊高、建築體遮陽,乃至於家庭廢水的排放,都影響了鄰近的農田。

M-201602-149-p2801-400

▲位於高雄甲仙關山地區的石砌牆,是順應山坡地形所發展出的建築方式。一顆一顆大大小小的石頭皆是就地取材,從河、從山慢慢搬運過來,累積許多人力與時間而造就出來的面貌。(攝影/黃士豪)

農地的狀態,包含持有者、利用形態都在改變,其影響不僅在於產業方式的改變,還涵蓋了居住群體、社會結構以及生活內涵。這樣的變化不同於過往遷徙所面對的環境與社會變遷,而是一個從根基動搖的改變。農地是農業生產最關鍵的元素之一,也是維繫農村存在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然而美濃如同臺灣其他農村,正在經歷一種土地流失,農民流失,農業流失的過程。臺灣近年來,農地呈現了支離破碎的局面,且情況持續惡化,此種發展可從兩個方面來談。

首先,自從二○○○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不僅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也放寬農舍興建的限制,為農地的非農用以及商品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後,在雪山隧道、國道十號等交通建設的推波助瀾下,豪華農舍在臺灣農村如入無人之境, 造成前述問題外,也摧毀了農村的整體景觀。

其次,自一九七○年代綠色革命發動以來,臺灣農村即被納入此一全球性的農業佈局,農民開始以高產量的種子取代原有的種子,並學習使用農藥化肥進行耕作;隨後加工出口區設立,農村人口開始外流,更加重了農人對農藥化肥的依賴,終至成為農業生產難以擺脫的桎梏。農藥化肥的使用,不僅讓農民付出巨大的健康代價,傷害了農村的整體環境,也造成嚴重的食安問題。

旗美社區大學在二○一六年年初,辦理「農地與農村發展研討會」,邀請大家來關注農地發展的問題。農地的發展,使得美濃人正在面臨一種生存改寫的挑戰,由過去踏入現代,由現代邁向未來,「農村美濃」將經歷何種變遷?這樣的變遷能夠和「土地文明」保有連繫嗎?對於農地態度的選擇,是一種對於生活方式,乃至於文明的選擇。

p03-01-旗美社大2016月曆-封面-01-400

▲2016 年旗美社區大學的月曆以「地景,我們的地方史」為主題, 記錄了高雄旗美九區中,具有地方感與歷史性的所在,不論是高山原住民族、平埔族和漢人,先祖們以各種長期或季節性、動態和靜態的形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共同構成了旗美地景的豐富內涵。

備註

1 核,美濃客語音讀為het5,釋義為住。

2 面前,美濃客語音讀為mien1 cien3,釋義為附近。

3 毋係,美濃客語音讀為m3 he1,釋義為「不是……嗎?」。

4 淨,美濃客語音讀為ciang1,釋義為只有。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