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根基:土壤肥力

2016-01-01・生活提案

文/鄭正勇‧ 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名譽教授、主婦聯盟合作社產品顧問

2015 年10 月30 日,主婦聯盟合作社舉辦這年第二次農友研習會,本次主要對象為果農,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第一次在臺南舉辦果農大會,往年多是臺中、臺北兩地。鄭正勇老師(右)無論在臺上或臺下,都熱心分享。(文‧ 攝影/康椒媛)

臺灣由於地形險峻,山多平地少,以及亞熱帶的氣候,降雨量多,所以造成的沖刷也劇,常年的表土流失,使殘餘的土壤愈形貧瘠,除了有限的沖積地帶可供較為合理的生產農作物外,臺灣的農地單位面積產量是偏低的,植物體內的營養成分,包括礦物質、各種植化素種類及濃度也普遍貧乏。

土壤的本質

數百年來,先民們為維持土地的生產能力,大半都是使用「萬物歸田」的原則,儘量收集動植物的排泄物和廢棄物來改良耕地的肥力,當肥力調整到恰當程度時,就可以期待在風調雨順之年能有一個較為合理的收穫。

在人口不斷增加時,解決單位面積產量所需的土壤肥力需求,就是增加肥料用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肥田粉開始的一系列化學肥料就一一出現,能提供的化學元素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其中最能表現產量的就是含氮肥料,包括硫胺、尿素、硝酸錏鈣等等。

氮元素造成葉片等營養器官的迅速成長,卻也引起植物組織和器官的脆弱,讓根部缺乏伸展的能力。葉片中的過量氮素也引起硝酸離子的累積、碳水化合物及維他命類(C)的減少;肥料中其他礦物元素常年的累積在土壤中,引起鹽害和物理性狀的劣化,加上其他農用化學藥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量使用,經過數十年來的使用和累積,如除草劑,也造成生態近乎不可逆的劣化。土壤中不再有豐富、有益的微生物相和各種小動物,如蚯蚓等。

是以二十餘年來,有識者已經開始或提倡或實作各種有機的農耕方式,以各個有關土壤與農耕環境中的生物相復育著手,期望改善臺灣的農業生產環境。

其中,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自創始的綠主張公司時代,就致力於清潔的生鮮蔬菜和水果種類的生產,和農友們的互動更超過創始的時期。依作物種類的栽培時間長短,從幾十天蔬菜和數十年壽命的果樹種類都考慮到栽培技術的難易,而研擬合理的照顧方法,務使消費者獲得從少殘留到無殘留農藥的產品。定期舉辦田間訪問,與農友們密切互動,以及邀請農業界各方面學有專精的專家們,來和農友們講解作物栽培的各種技術和觀念。隨著時日進展,各位農友也都成為有機達人,各自發展出專有的撇步,讓我們讚嘆和學習。

土壤的體質

二○一五年十月三十日,主婦聯盟合作社這年第二次農友研習會邀請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的黃瑞彰研究員來演講。主題是「有機栽培土壤肥培管理」,演講內容包括:一、土壤管理;二、有機質肥料施用;三、設施栽培常見問題。講者黃瑞彰是一位資深的研究員,對於有機栽培的理論和實作技術均有深入的研究和經驗,也協助農友們各種有機栽培上的難題。以下我將他的演講內容和我聽講的心得整理出來與各位分享:

土壤管理著重在土壤品質,土質與作物品質息息相關。1

忽視土壤管理時,會產生因有益和有害微生物之生態不平衡所引起的生態病;土壤酸、鹼、鹽分含量過高過低、含金屬、有毒物質引起的化學病;以及硬化、排水保水性狀劣化、累積高熱等等之物理病。這些病都可藉取樣分析、儀器測試和觀察得知。土壤樣品可分項送驗或自己做簡易測試,再做相應的處理。有機質肥料的使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與生物質,降低毒害與污染(重金屬與有機污染)。2

有機肥料可以自己製作或購入,其製作原料包括動物排泄物、植物廢棄物、殘餘飼料、綠肥、植物加工殘渣等等,種類繁多。栽培者可就近收集利用,而達到生物界內物質循環利用的原則。使用有機質肥料要注意成品發酵完全等要點,並適量使用、不長期使用同一品牌、與輪作植物等等。

設施栽培常見的問題,在於連作障礙常發生於蔬菜與溫、網室栽培區,起因於連作同種類作物和鹽分累積、土壤酸化,而影響正常生理表現。

黃研究員的演講內容極為豐富,提出作物要有良好、能提供均衡養分的環境,才能培養旺盛的根系,使植株更為健康,從而減少病蟲害發生率,自然就可以減輕農藥使用量與次數,降低環境污染,使農民與消費者都能健康。

備註

1 自1920 年代有機的概念興起之後,發展的技術重點即在於如何保育土壤,鄰國的日本也清楚提出「讓土壤肥沃」的說法。

2 依據六十多年前的老數據,臺灣的農地平均有機質含量大約1.5%;日本生產每0.1 公頃5 千公斤的草莓,有機質含量約需6%上下;中等肥力耕地年需4 萬公斤腐熟堆肥。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