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精神|閱讀書店之必要
2015-07-06・生活提案
文.攝影/康椒媛
像家一樣的閱讀區占了洪雅書房一大部分,木地板、軟沙發、隨意的坐墊,是自在的閱讀空間。
由省道臺一線往東南面穿越牛稠溪橋,在這個嘉義縣市的分別點,偶爾一列南下或北返的火車從西面緩速而過,橋下些微的水光透露著一種淡淡的鄉愁,似乎看見了往昔青春的期待。十來歲的余國信,自求學時代開始,就是這樣往返雲林、嘉義多年,對閱讀的渴望、隨著台灣圖書室的供給與凋零,心中一直存著一個小卻堅定的願望:「讓南方島嶼重返閱讀時光。」認識洪雅書房之前,你會想先認識余國信這個充滿親切活力的年輕人。
時代裡不凋零的心
為什麼是嘉義,而不是回到家鄉雲林?余國信認為在城市裡傳達訊息,透過城市的特質與資源可以更快地讓人們關注重要的事情。洪雅書房座落在距離嘉義市中心的中央噴水池東北面約八、九百公尺,不遠,不過中央噴水池再往西直達嘉義火車站這段四、五百公尺的街區,人潮聚集,因此洪雅書房也不是容易晃遊經過的地方。
早在一九九九年,洪雅書房在西榮菜市場裡開店,是九二一大地震堅定了這個可能。地震當時余國信正在電臺輪值晚班DJ工作,「所有東西都倒了,當時也傻傻的,一直想到第二天要善後,誰知道東西還沒擺好,地震又來了!」二十一歲第一份頭路遇到假民主電台─沒有休假、不重視工作安全,余國信吶喊:「在這裡,看不到我要捍衛的民主!」
一個空間,一個抱負,余國信每天下班一有空就騎著摩托車四處尋找租屋,普遍一萬元起跳的租金讓他負擔不起。一個緣分下,柳秀玲提到有間不到十坪的房子可以便宜租給他,余國信說:「租金七千元,還有一個半樓可以睡覺。外面租人擺攤,一天一百塊,一個月可以收到三千元,剩下四千元對當時的我已經很貴。」書店就此成為他的家,不過很幸運地,白日夢讀書會發起人之一的陳秀枝(陳岫之)、柳秀玲安排讀書會成員前去拜訪余國信,那次,余國信播放幻燈片分享在臺南七股看海及保護鳥類,接觸鳥會、濕地保護聯盟、環保工作隊,以及反美濃水庫運動的經驗,後來白日夢讀書會集結了十六位媽媽的力量,以五百元為贊助單位、每月將近一萬元,鼓勵余國信一年完成夢想:「在嘉義這樣的店不能倒!」
沒客人的日子,余國信在門邊寫著:「鑰匙放在信箱,請自取參觀,要付錢再打電話給我。」就去七股作生態解說、大學兼課維持生活,也曾在達美樂送披薩、當派報生,「那時真的很瘋,一天睡兩、三個小時,晚上還要忙電子報、投稿,以前都覺得有理念要去實踐它,也要自己論述它。」他也參與修復老屋,爭取保存了玉山旅社、二通六七二、台灣圖書室,保留以前房子的用途,想像其歷史脈動與如何再利用。更是到處支持社會運動,「我們抗爭要把一件事說清楚,要說得趣味,在運動裡是必要的。」他開玩笑地說,自己已窮到一個極限了!他卻為了這些被時代遺忘的事物付出極限。
城市裡的淨土
沿著忠孝路走,兩旁的大樹成了機車騎士的涼蔭,對於城市來說,書店也正是這樣的地方。開書店那一年,余國信統計了嘉義市的「新書實體書店」有十六間,之後誠品離開、金石堂搬離市中心,學聯、讀書人廣場熄燈,目前僅剩七間─墊腳石、敦煌、大人物、紅豆、良昌、鴻圖,除了洪雅書房,幾乎是以文具為主,目前也面臨到大型文具店的壓力。
▲逛了一圈書架子,舉出了一些紙牌,手寫著書的分類,特別多談臺灣文化,連書名似乎只在圖書館裡才能看到。
談到讀書人廣場的關閉,可見背後以戰友關係換取很多優惠的可能性─付款票期、折數、退貨辦法,也成泡影。余國信擔任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常務理事,正轉而盡量透過友善書業合作社進書,除了書店,常喜咖啡雜貨、竹南蛇窯、實心裡生活什物店等等也加入合作社,他說:「如果未來的行業都要變,新行業的轉入,也是合作社所要網羅的業種,不能變的是理念,複合式經營讓集貨多源,再者是撐起一個產量,第三是追求產量之後,忘了初衷?我們會不會?這是大家要討論的事。」
對余國信來說,他坦言不相信機制及民主是永久與一成不變的方式,必須不斷修正與變動,不過只要這個機制能在一段時間內對社會及個人有益,這就夠了。然而,「所有的機制是人建立的,所有機制的一開始,那些人是最令人敬佩的,應該要永久被認識。」他對一段時間裡付出的人,感懷特別深刻,也醞釀著書店的「獨立精神」:
▲店內家具多是搶救老屋時留下來的,照片中余國信所坐的椅子是保存雲林土庫許家古厝失敗後,那家的小女兒將椅子送給他作紀念。
「為什麼開書店?」余國信想起還有一個原因,由於參與許多組織的經驗,看到工作人員不斷離開換新,心想誰會專程去記得這個人,大家都是過客。「我自己開一間店,我永遠會記得這些人。凡走過的地方,累積的情感是自己的,我開的店也是自己的,我想跟作者很好就可以很好,也可以帶大家去安慰他,彼此之間有一個好的網絡,所以才拼命地辦活動。辦活動的確可以生存,也有很多獨立書店辦起活動,但我的初衷,辦活動是為了給作者打氣。」一如他看到新聞,哪裡怎樣,就會衝去關心,這樣的「傻熱血」。
臺灣的書店風景
2015年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獲得文化部的補助,籌辦書店風景巡迴展,由徐佳伶繪製30間書店的風景,自2015年6月6月至9月26日於四家書店巡迴,7月將於洪雅書房展覽。鼓勵人們拜訪、支持全臺灣各地的獨立書店,活動期間也提供書店風景護照供旅人蓋上紀念章戳。
繪畫︱徐佳伶/阿甲
徐佳伶談創作構想
這是一系列關於臺灣各地獨立書店的書店風景繪圖,一幅圖到底可以容納進多少的書店精神呢?走訪這些書店,了解書店的各種特色,最後決定用這種在書店各處躲藏小細節的方式作畫,就是希望把單一畫面無法呈現的部分補足。以洪雅書房來說,房主余國信參與了各種大大小小的社運、生態、環保活動,以及書房每週三固定的講座是它的最大特色,因此結合書房、講座與社會運動,之中不論是黑熊、石虎、或是農民手上的抗議標語,個別呈現出房主曾經參與過的抗爭,而在畫面前方的貓店長,是房主認養的兩隻流浪貓。
種田的初衷
2007年余國信開始在嘉義以秀明自然農法種田。余國信說:「農業不是只為了人的健康,整個環境健康、文化健康,人才會跟著健康。」自以前關懷的初衷而來,余國信的實踐還是立基於文化,「食衣住行育樂是整個文化系統,包含一個價值觀的落實。吃的部分只是其中的一環,背後包含的種植技術、選擇的農法,牽扯的就是文化的關係。」他認為友善環境的農法不應該持續地利用土地,而是像自然農法一樣淨化人心,即所謂的淨靈:「透過水、風、陽光、空氣與品種,透過自己的選擇,讓這塊土地越來越好。」
▲2007年余國信參訪日本京都、滋賀的秀明自然農法,當地整體思考生活的各方面,自然民居如合掌屋、民俗、藝術、畜牧、養殖漁業等都在同一個村落裡。(攝影︱余國信)
他強調,「做一件事情的開始,都會先和人盤撋(臺語音讀puânn-nuá,釋義為交際應酬,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種田可惜之處,往往缺乏與附近的關係,怎麼去影響附近?別人不好(如噴灑農藥)是以前的政府教他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慣性,所以我們稱為慣行農法,因為慣性沒有被改變。」:但是他仍相信:「一個人再不好,總有一個好,社會太習慣用極端去指稱;一塊被污染的土地,在秀明自然農法的觀念可以恢復回來。」人一生的改變,都是有可能的。
▲每半年的水稻栽培中,育苗是重要成果,自家採種自己育苗,余國信原本在嘉義市玉山路底耕種1甲4分地,2015年回到雲林水林耕種3分地。(攝影│余國信)
因此真正的自然農法,必須去推廣,產生關係,余國信在村莊、洪雅書房辦說明會,分享種植經驗、日本參訪經驗,還用自己種的米做飯糰給與會的觀望者吃,也為觀望者說明心聲:「他認同,但還在認同,進來這個體系最大的困難還是賣給誰。」
2015年,余國信回到家鄉雲林水林種田,親朋好友一起幫忙,他回想以前四面八方都是田的家鄉:「我高工讀完回去一趟,直到二專一年級再回去,我竟然騎摩托車騎到迷路,田埂怎麼變成了路?才發現我認不得我的故鄉,離家五年之間都變成厝,變得好快!」回想自己都可以在廣大易迷路的七股漁塭區域導覽解說,回到家鄉竟然迷路。或許是如此,讓他更靠近家鄉。說到種田、書店之間有什麼關聯?可能還是一個精神:「錢寄銀行,但是知識沒辦法寄放銀行。知識是自己的,分享、話語之間其實就是你的精神。」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