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生活減壓5撇步
2021-08-13・生活提案
文/張翠華‧桃園市生命線協會主任 繪圖/JC在畫畫
生命線來電者以30歲以上的民眾居多,大多數的痛苦,除了常見的憂鬱症外,其實最主要就是家庭關係的緊張與衝突,而家庭衝突也是造成青少年朋友和孩子不快樂的最主要因素。
自我覺察身心壓力
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孩子停課、父母工作分流或在家工作,親子間不只相處時間增加,空間上也被限制必須在一起,家人間相處的壓力必然升高。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藝人鍾欣凌的梗圖寫著「你在家14 天,我減壽14 年」,真是當前父母親壓力的真實寫照!當然,這段時間也是夫妻、伴侶間容易出現衝突的時期。疫情前,當衝突出現時,有一方可以離開現場來沉澱心情、緩和衝突,現在卻陷入無處可逃的窘境!要解開家庭間互動壓力難題,或許我們可以先從做好個人壓力與情緒的調節開始,逐漸影響並改善家人間的互動。做好個人減壓,不僅可以增進自我身心健康,也是減輕家人緊張關係的好方法。但,要如何開始呢?第一步就是「自我覺察」。心理狀態經常會透過身體狀態來提醒我們。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是不是有突然的身體疲倦、偏頭痛、頸肩僵硬、睡眠障礙、眼睛疲勞、耳鳴、牙痛、心悸、盜汗、高血壓、神經性抽搐、口乾舌燥、腸胃不適、便祕或瀉肚、四肢無力等現象,如果排除生理疾病因素外,就須關注是否為心理因素引起,這些都很有可能是壓力適應不良的症狀。
另外,某些特別的負向情緒狀態,如緊張、焦慮、憂鬱、倦怠、無目標感、興趣消失、缺乏耐性、易怒、看很多事都不順眼、挫折感、失去自信、低自尊等感受,也是自我所發出的提醒訊息,雖然不用過度擔心,但是也別輕忽!因為若長期忽略這些訊息,很容易產生所謂的精神疾病。
生活減壓五撇步
從最基本的生活作息開始,我提供五個個人減壓祕訣給大家參考:維持生活規律及適當空間安排
疫情期間有規律的生活作息,身體就不需特別去適應生活的變動,有足夠的休息,才能恢復體力,也不會有睡眠不足的負向情緒。規畫家人彼此區隔的空間,減少彼此干擾造成的不愉快,好心情就會有好互動,壓力自然會減少。
- 運動紓壓
- 練習紓壓管道
- 建立有彈性的健康想法
- 放慢腳步,享受生活
除了自我照顧,也別忘了關懷家人,透過一些外在的行為徵狀,如失控大哭、大笑、健忘、做事延期、懶洋洋、咬指甲、暴飲暴食、坐立不安、雙眼無神、彎腰駝背、多話或少語、過度飲酒或服禁藥、反抗等行為表現,都可能是他人的求救信號,提醒旁人要主動關懷。疫情確實帶來很多改變與不方便,但同時也是一個調整自我和家庭關係的好時機。如果真的需要求助於專業或醫療,也請保持健康的態度,讓自己與家人平平安安地度過疫情的挑戰!
張翠華 專業社會工作師,曾任各級縣市政府心理衛生、自殺防治委員,協助企業及政府部門推展員工心理協助服務方案,現任桃園市生命線協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