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人照顧在地人─屏東縣第一照顧勞動合作社

2018-06-01・合作聯合國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郁玲

二○一八年四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十四%,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二○一七年三月,內政部公布台灣老化指數指標首次破百,屏東縣排名第四。同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正式上路,建構社區化、普及化、平價化的長照體系,讓長者在熟悉的社區在地安養、在地老化,是當前社會迫切的需求。

二○○九年八月八日,發生莫拉克風災,萬丹鄉受災嚴重,時任屏東縣慈善團體聯合會理事長的倪榮春投入救災行列。三個月的緊急救援期結束後,內政部委託「屏東縣慈善團體聯合會」負責萬丹鄉災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當時,工作團隊挨家挨戶拜訪災民進行生活需求調查,得到的結果是「給我一份工作就好!」萬丹鄉是一個農業鄉,除了務農還有什麼就業機會呢?工作團隊苦思許久發現,高齡化越來越嚴重,索性來做老人居家服務吧!當時萬丹鄉人口約五萬三千多人,將近五分之一為高齡人口。二○一一年八月,在萬丹鄉災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輔導下,「屏東縣第一照顧勞動合作社」成立。



談到為何選擇以「勞動合作社」做為經營模式,「不管護理之家、醫院、協會,還是基金會,都存在聘雇關係,難免發生剝削情況。」倪榮春引用《聖經》說,「工人應得工錢」,勞動社裡的每個人賺的是一份薪水,結餘再分配給社員,社員的薪水高,在同業間就有競爭力。倪榮春說,今年第一照顧勞動合作社成立第七年,居服員時薪從一百七十元逐年增加,至今是一百八十八元。「我們的時薪是全國最高;福利是全國最好;自主管理,社員都是老闆!」倪榮春笑咪咪地說,越投入越愛「合作社」這個理念,這個制度和想法怎麼這麼好!

▲鄰近科技大學開辦的「照顧服務員單一級技能檢定考證班」收費動輒數千元,讓居服員吃不消。集思廣益後,社員決定邀請通過考試的資深居服員當小老師,再去衛生局、醫院、消防局借設備,錄取率竟超過九成五,讓大家信心大增!

合作社是大家的!

回首過往七年,倪榮春直呼不容易啊!籌組合作社最花心力的是,讓一群對合作社沒有概念的人理解合作社。「一開始大家帶著『呷頭路』的心態進來,都以為我是老闆,什麼事都是經理決定就好。」隨著日積月累的社員教育,倪榮春發覺,社員的自主意識逐漸形成,現在社員都勇於表達想法和意見。每個月最後一個週六是團體督導日,接著召開社員例會,討論與社員切身權益相關的問題,比如是否增加開案獎金。

此外,新進人員需參加入社說明會,通常安排在確認錄用、完成實習的第二天下午。「我們不是人力派遣公司,我們是勞動合作社。」倪榮春強調,這是入社說明會要傳達的重點,大家共同承擔責任,就是落實合作原則「民主管理」、「自主自立」的過程。

第一照顧勞動社章程規定,股金每股一百元,最低十股股金,換算入股金為一千元。剛成立時,倪榮春問大家:「為什麼不拿多一點錢來認股?」原來大家對合作社的信任還不夠。隨著每年社員大會召開時,提供股息分配清冊供社員了,時間一久,社員發現經理沒有騙人,開始陸續增資。甚至,二○一六年初發生衛福部支付長照費用不及,到了發薪水的時間,總金額還有一百二十萬元的缺口,居服員們二話不說立刻借款幫忙合作社,薪水也順利發放。

「剛通過社員大員,我們準備申請萬丹鄉的『日間照顧中心』業務,另外也正在籌備自已的『儲蓄互助社』。」對於未來,倪榮春與社員們有著共同的願景。八年前,災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揭牌成立那天,「三年後,專業團隊會離開,讓在地的老弱婦孺能得到良好的社區互助照顧,大家互助工作才能永續,發展社區產業,大家有錢賺。」倪榮春的話言猶在耳,而「在地人照顧在地人」不只是口號,屏東第一照顧勞動合作社真的做到了!

▲屏東縣第一照顧勞動合作社承接屏東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業務,服務範圍涵蓋屏東市、萬丹鄉、長治鄉、麟洛鄉等區域。


 

合作社小檔案

【成立時間】2011年8月
【社員數】75位社員、7位職員(截至2018年4月)
【股金】204萬
【提供服務】日間居家照顧、居家喘息服務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