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安社區合作社─以服務與勞動「在家鄉共老」

2014-11-06・樂齡生活

六位社區媽媽協助煮餐、送餐,左二、三為媽媽長,分別負責採買、煮菜。媽媽們打趣地說「來這賺吃」,也捐贈自己種的菜,如中午的冬瓜。

仕安里是一個兩百多戶、六百多人的小農村,普遍仍是一層樓的傳統合院建築,隨時抬頭看去都可以看見寬廣的天空、錯落的陽光,沿著道路彎走,才見到了靜謐之中的人們聚集在唯一的雜貨店,採買、聊天、親切自然地向經過的人招呼。若搭乘火車,仕安里位於後壁火車站向西約七、八公里處,後壁區與白河區同是台南市轄下最北的行政區,往北經過南靖、水上就是嘉義。這裡盛產水稻、洋香瓜、皮蛋(養鴨),其中水稻面積最廣,二○一三年,居民合力推出「仕代平安米」,希望透過友善耕作發展社區經濟,持續照顧社區。

厝邊是最好的照顧

根據台南市政府主計處二○一三年〈台南市人口老化分析〉統計,二○一二年年底老年人口數變動情形:「本市各區老年人口比率皆大於七%,已成為高齡化社會,其中二十二區比率達十四%至二十%之高齡社會,更有白河、後壁、東山、大內、左鎮及龍崎等六區大於二十%達超高齡社會程度,其中以左鎮區二十四‧ ○一%、龍崎區二十三‧一二%居一、二名。」而後壁區二十一‧ 四十三%居於第三名。又後壁區戶政事務所二○一四年九月人口統計,仕安里總計二百四十五戶,六百五十二人,其中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一百三十一人,占二成多,在外工作人口不說,實已是超高齡社區。

成立於二○一三年的「仕安社區合作社」(本文簡稱仕安合作社),由台南市政府社會局輔導成立,也是台南市第一個從社區發展協會籌組而來的合作社。而早在二○一一年,仕安里里長、也是仕安合作社現任第一屆理事長的廖育諒即先推動「仕安社區服務車」,每週一、三、四、五載村內老人到新營、最遠至柳營奇美醫院就診,週二則有柳營的醫院前來義診。廖育諒說:「坐車免錢又兼招伴,形成一個小小的關懷網,互相關心,會相約『下禮拜我要去看眼睛,你要看腳,不然我們做伙來?』對他的老朋友,老人的記憶力很強,如果下禮拜沒來會打給我:『里長,某某人怎麼沒有出來?去給他看一下。』」

M-201411-134-p0202-400

▲廖育諒請老人將服務車資訊的貼紙貼在電話旁邊。(圖/康椒媛)

前年社區內有個老人要被送去養老院,因而悶悶不樂,廖育諒和老人的兒子聊天:「厝邊隔壁是最好的照顧,媽媽如果怎樣隔壁也會說、會聯絡,還有服務車,你別擔心,禮拜一有共餐,也可以來幫忙。」如此才將他媽媽留下,「雖然是孩子的好意,但變成長輩沒有選擇權,只有聽後輩的,但是如果可以留在這裡最好。」這是每個人都將面對的生命課題,仕安合作社提撥二成結餘作為老人福利基金,期許自己「關懷、幫忙更多不方便的老人,在家鄉年老,讓孩子可以放心。」

除此之外,也在仕安城鄉公園後面規劃了社區廚房、用餐空間「長青食堂」,每週一中午由社區媽媽們提供共餐、送餐服務,除了低收入戶與獨居老人,其餘則每餐收取二十元。採訪這天的中餐是炒飯、冬瓜湯,媽媽們邊專注盛裝數算四十五個便當,邊忙碌、開心地閒話家常:「兩歲多的孫子黏在身邊就像雞母帶雞仔,走一步跟一步。」

創造高齡社區的永續經營

為了讓身為無醫村的社區照顧得以持續:「我們成立合作社的動機是因為一個善念,社區福利現在都靠外來捐款,我們想要做得更好、久長,因此籌組了合作社作為社區的經濟體。」二○一三年年初成立之前,向每戶發一份邀請單,說明社區要做什麼事情,讓大家一起來參與,但很多老人不識字、也解釋不清,只好趁過年時透過回來的晚輩幫忙說明,廖育諒說:「月初發單進去的時候,一禮拜無動無靜,月中後人就一直加入了,半個月就收到很大的迴響。」以每股一百元,最少五十股、最多兩千股,共七十三戶,原本預計是兩百萬元,最後居民共同集資兩百五十一萬六千元。

M-201411-134-p0203-600x400

▲2014年第二期作改種黑豆,契農許水枝正在炎熱的正午放水,等水漫過田區的另一端。

首先進行水稻契作(品種為台稉九號,為良質米之一)、網站與冷倉建置。由於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僅使用生物性資材如苦茶粕,二○一三年第二期作受到嚴重的病蟲害,僅收成四割多(一割為一分地稻穀的收成量,即一百台斤),仕安合作社以標準收成量的八割補貼契農,廖育諒說:「不能賺錢,但至少不能讓契農虧錢。」目前仕安合作社契作面積達四‧二公頃,二○一五年將增至四‧六公頃,四位合作的契農中,其中三位林獻朝、林玉雲、許水枝平均年齡七十歲,另一位王偉丞四十歲,為了照顧母親而返鄉務農。

M-201411-134-p0204-600x400

▲契農林玉雲,七十歲。

由於天候理想,二○一四年第一期作產量約八千包(每包兩公斤),約是前一期作的三至四倍,為了避免病蟲害問題、控制儲米量,二○一四年第二期作改種黑豆試做醬油,也是休耕轉作的補助作物之一。仕安合作社以一割多於市價三成的價格向契農保證收購,廖育諒說明:「像今年稻穀一割淨收一千零六十元,我們就是一千三百六十元,但大割 (收成好時)價格又會跌下來,農民真的很辛苦。」

M-201411-134-p0205-600x400

 

▲契農林獻朝,七十三歲。

其中一位契農林獻朝,也是社區服務車的二位司機之一。他說:「我七十多歲了,還沒有機會退休,兒子過世要養孫子,不做沒辦法,做到不能做,我沒想過做到幾歲。」他耕作的七分地都是租的,特別的是,仕安里的地租算法不同,「租金算一年兩期,租金照穀價,穀子多錢就要多給,不是算死價,每年要算五百斤,濕穀若有一千元的話,乾穀要貼兩百元(二成),一千二百元給田主。」以收成量固定、穀價浮動的方式調整地租,也加深了農民的不確定感。因此未來仕安合作社想成立碾米廠,穩定米價、控管品質之外,也可以提高社區就業機會。

下一步,年輕的力量

年僅四十出頭的廖育諒是從父親身上體會到社區的意義。獨子的他,為了照顧家裡,選擇工作的首要條件之一是離家近。「以前阮庄很亂,路邊草很長都比人還高,我在新營做生意,回來的路上忽然感覺到阮庄怎麼變這樣?那時父親人不舒服,因為自己做生意,可以載父親去長庚看醫生,一去就是半天,我就在想,如果那些長輩的後輩都在賺錢不在身邊,我們這裡沒公車、老人也不識字,要怎

麼辦?所以想到服務車的問題。第三就是跟遠傳公司抗爭,在岳王宮 (原名忠孝堂)前面的基地台在仕安里已經十五年了,二○○九年,聯合村民起來抗爭,但遠傳置之不理,硬拆,就拆成功了。」當時長輩覺得年輕人比較敢做事,推派他選里長。

有不少學生陸續來到仕安里幫忙,廖育諒會問他們在社區看到什麼問題、需要什麼?「就是老人的問題。社區有很多事要用老人的思想去做,幫忙老人不用什麼,就是陪他聊天,聽他說話,他就很高興了。」就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周軒睿、夏宏欣於二○一三年來到仕安里,與學長林鍵樺合力改造三合院建築作為夢想基地,接觸到仕安合作社後,開始幫忙規劃網站、社區報、產品行銷等推廣工作,周軒睿說:「賣米不是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怎麼讓大家一起來賣這個米,比較符合合作社共同經營、共同承擔的概念。」

M-201411-134-p0206-600x400

▲改造後三合院將成為社區的夢想基地,左至右為林鍵樺、周軒睿、賴禹樺、夏宏欣。(圖/康椒媛)

「農村的價值其實是都市問題的解藥。」周軒睿說,曾長期駐點農村的曾旭正老師鼓勵他:面對農村真正的問題。他們開始找些特定人物慢慢聊合作社的價值,建立旅外遊子的名單,定期發送社區報讓他們了解社區的事情,與外部團體如主婦聯盟合作社認識合作社理念、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等交流無毒栽種技術,周軒睿認為,「至少可以改變一個人也好。」農村有許多價值是他們正在學習融入的,如此平常卻只有在農村發生,「這邊交通不方便,吃也不方便,所以他們都會分享種的菜,農村的雜貨店有很多功能不能被超商取代,例如,老闆會記很多人的電話,找誰馬上背一支電話給你,會幫忙去新營市集買菜,回來鋪在門口當個小菜市場,七、八點就沒了。」

M-201411-134-p0207-600x400

▲社區的無毒菜園,提供社區共餐,十月中後將由媽媽長協助照顧,種有苦瓜、九層塔、茄子、秋葵、南瓜、白蘿蔔、地瓜葉、蔥、芋頭、辣椒等。(圖/康椒媛)

夏宏欣認為在合作社可以找到經營社區比較永續的方法,從小眾開始共同承擔去面對一些事情,若發展起來,就有機會照顧社區其他面向,不只是老人。李坤昇建築師事務所一個改造合院的計畫正在執行,先前已透過「社區空間環境改造巧佈點綠美化計畫」進行周邊的空間活化,如無毒菜園、野餐區、露營區、內行人的小祕徑等,林鍵樺分享:「你做的事情與生活都在社區,關係會很密切,我們想打破一些傳統合院的格局,盡量不破壞它的結構,屋頂拓寬後,風與光就可以進來,並將獨立家戶的生活方式融入格局中。」透過空間的再串連,讓居民一起參與、互動,凝聚社區生命。

原刊登於 2014年11月134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