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嗆咳別輕忽 動動嘴一起做吞嚥健康操
2022-08-15・樂齡生活
文/李宜芸 口述/王雪珮・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祕書長 插畫/ Hui
這幾年,長者吞嚥障礙議題廣受照顧界的重視,畢竟即使身體再衰退、疾病不可逆,總不能割捨台灣諸多的美食或者家人烹調的飯菜,月刊邀請專家來為大家介紹吞嚥功能保健方式。在高齡群體中,吞嚥障礙的情形並不少見。雖然台灣缺乏大型研究,但在2001 年於台北某社區的研究顯示,主觀有吞嚥問題的長輩約20%,實際評估有吞嚥障礙約占12%。長年在社區協助篩檢的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祕書長王雪珮表示,在社區健康老人群體中,台灣與國外吞嚥障礙比例大致一致,「10% 左右,但可能低估了。」
她在社區時常看到不自覺有吞嚥障礙的長輩,在評估問卷中分數超標,進一步發現已有明顯肌少症與吞嚥障礙。當然在養護機構中,吞嚥障礙比例更高。根據王雪珮臨床觀察,許多養護機構的長輩置放鼻胃管、吃泥餐,粗估吞嚥障礙的比例也有五成。
清喉嚨、嗆咳 次數變高是警訊
若周圍沒有專業者協助評估,家屬可先從長輩的抱怨與吃喝東西狀態的改變,來觀察是否有吞嚥困難。王雪珮舉例,長輩若有以下狀況,都有可能是出了問題:吃喝嗆咳頻率變高、常常清喉嚨、吞藥丸會卡住、說牙齒不好吃不了硬的食物等。此外,針對認知退化無法表達的失智症長輩,則可以觀察吃飯狀況,例如吃一餐要吃很久、吃一吃容易覺得累、將食物含在嘴巴或者吐出來。不過王雪珮也提醒,長輩進食中嗆咳有時候是單純壞習慣所致,例如邊吃飯邊說話、大口吃飯喝水等。先改變進食的壞習慣,吃東西不講話、小口吃完再吃下一口,嗆咳的情形有可能降低,但若未改善還是要尋求專業幫助。一旦忽略長輩吞嚥障礙,除了生活品質大幅降低外,目前臨床也實證會提高吸入性肺炎機率,長輩因此反覆就醫,身體狀況更為衰弱。反之,如果反覆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長輩,也需考量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進一步做檢測。王雪珮提醒,如果發現長輩可能有吞嚥障礙,可以上網搜尋住家周圍的復健科或耳鼻喉科的吞嚥門診,特別是有附設語言治療師的單位;或是專長於成人吞嚥的語言治療所進行整體評估及改善。
吞嚥功能學問大 改善需專業評估
吞嚥的機制相當複雜,不只與身體的腦神經、肌肉有關,也與外在進食環境、飲食質地很有關係。王雪珮說明,吞嚥過程包含:口腔準備期—將食物咀嚼變成濕潤的食團,舌根與舌尖包緊食團往後送;口腔期—食團來到舌頭根部,將食團往上、往後推送;咽部期—氣管關閉、食道打開;食道期—過了食道括約肌、食物進入食道。另外,食物質地也是讓長輩能夠好好享受吃的重要一環,餐點在經過長輩咀嚼後,需順利成為濕潤的食團,才容易吞嚥。(掃描下方QR Code 見更多飲食質地資訊)吞嚥的退化與年齡有關但非絕對。高齡的確會帶來吞嚥肌肉退化,但更關鍵的原因是長者本身有腦神經的損傷或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發生吞嚥障礙的機率高達五成以上,一定要尋求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協助,進行特殊訓練、評估適合的飲食質地等級(註)。透過一定的訓練、整體營養控制,逐步回復或穩定吞嚥功能。
吞嚥障礙的治療與照顧需要多種專業人員(如醫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與家屬共同合作協力。尤其診斷後,由語言治療師確定長輩適合吃的飲食質地等級,再請營養師根據長輩整體健康、慢性病狀況以及家屬的餐點製備能力,來設計出餐點。最終則是希望「讓吞嚥障礙的長輩也能享受食物的美味與樂趣。」
(註)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將食物與飲品分成零至七等級,每位吞嚥障礙的患者,經語言治療師評估後,會給予適合的飲食質地等級,方便照顧者判斷準備的餐點。
王雪珮建議社區長輩平常可做呷百二吞嚥健康操,作為吞嚥機能的預防保健。她說明進行健康操前要先做暖身,雙手抱頭看肚子五秒;接著以手協助將頭傾向右側或左傾,耳朵貼近肩膀,維持五秒;提高雙肩,提起肩膀前後轉一圈;最後雙手指頭互扣,掌心向外推,手臂慢慢向上伸展再輕鬆放下,結束後就可以開始做吞嚥肌肉運動。
受訪者簡介 王雪珮 食食樂語言治療所負責人、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祕書長。熱愛高齡族群,專長為高齡者及中風、腦傷、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患者的吞嚥治療;期許台灣每一位長者都能「安心吃到人生最後,享受由口進食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