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農亦友|產品開發的初心

2015-10-13・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文。攝影/陳怡樺 台南分社社員

鐘家農園位鐘在家後方一百公尺處,走「愛吃什麼種什麼」路線,門前的魚塭養過臺灣鯛、泰國蝦。二○一四年之前農園的作物比較多元,鐘元鴻說:「辣椒、豇豆、小黃瓜、青花菜、大小番茄,還種過草莓,去年收成了三、四百顆,想吃的自己來採。由媽媽做田間管理,我多在週末幫忙,或下班時到田裡巡一下,也幫忙將隔天要送去批發市場的番茄裝箱。」二○一五年開始,鐘家農園處於半休耕狀態,目前還是採用慣行農法,「我爸說,等以後我放手給你接管時,你愛怎麼弄就怎麼弄。老一輩還是比較難接受有機栽培的觀念,不過跟以前比已經比較少噴藥了。」當媽媽交代一句,那個菜有蟲要噴藥,「我會先去看一眼,看看其實沒有蟲害就揹著藥桶去噴水,做做樣子。」對於農園的未來規劃,鐘元鴻說:「如果有一天離開合作社,就是我回家務農的時候啦!」

轉念:從農開始

二○一五年八月,鐘元鴻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產品開發部服務屆滿八年,目前擔任品保課品保專員。高職就讀臺南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畜牧獸醫科的鐘元鴻原本一心想繼續考獸醫,「高職畢業後,在世樺畜牧場當半年的豬獸醫,發現獸醫的收入很好,但是法令規定,高職畢業只能考獸醫佐,考獸醫必須是專科畢業。」報考日夜二專的畜牧獸醫科都失利,「轉念一想,以後我應該會繼承家業接手農務,讀農藝系也不錯。」從獸醫轉到農藝,鐘元鴻一派輕鬆:「動植物之間是邏輯互通的,只要把邏輯搞清楚就通了。」他以社員反應單為例,「從社員提的問題中試著用邏輯反推,再查查看是否如猜測的那樣。再查不出原因就會問生產者,還是查不出來就送檢驗室。」

M-201510-145-p1501-600x400

▲2014年12月,產品開發部到臺南拜訪農友王金石、洪淑珍夫婦,也參觀農友自家小面積試種的芝麻田。由於有機栽種的芝麻常有蟲害問題,因此少有農友願意種。(攝影|林鎮宇)

不過也有例外,二○一四年產品開發部遇到兩個無故發酸之謎,一是玉米罐頭,另一個是冷凍馬鈴薯塊。鐘元鴻談到玉米罐頭的查驗過程,「為什麼會發酸?若是發酵,應該整批都酸掉,不是只有零星的罐頭發酸,罐頭製作完成後會進行後續殺菌,罐頭幾乎呈現無菌狀態,因此不可能發酸。若發酸通常會出現膨罐現象,但卻沒有,因此排除耗氧菌造成的因素,再推測可能是厭氧菌,確認也不是,發酸問題至今無解。」

一直想著未來繼承家業,鐘元鴻在求學階段接觸了許多不同的農法,就讀國立嘉義技術學院時以有機農業為主,到了研究所改以基改水稻為研究主題,鐘元鴻說明:「我的研究工作不是研發或改造新品種,主要在於植物有很多不同的自體循環,不同基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特定基因大量表現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畢業後,指導老師侯新龍推薦他進中央研究院,但他沒去。鐘元鴻笑說研究所以前的身材是現在的一半,研究所的作息日夜顛倒,離開實驗室的時間,常常是民眾上後山運動的時間。「畢業後在國小實習一年,我去捐血,因肝指數過高被拒,讓我想結束這樣的爆肝人生。」

「當時二技的老師問我,有個學長在主婦聯盟合作社工作,提到有個農產的缺,有沒有興趣?我就來了,嚴格來說合作社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產品部的何有倫是我的學長。」回想當年,他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第一個職務是產品部品保課專員,負責蔬菜類的驗收工作,包括硝酸鹽檢驗、驗收、拜訪嘉義以南的農友,以及支援物流部的工作。

信任:農友及產品開發的根本原則

約是二○○七年之前,品保課由各分社自設,業務有硝酸鹽檢驗、品保驗收,相當於現在的驗收人員。鐘元鴻到職那年,品保課編入產品部。二○一一年主婦聯盟合作社組織架構重整時,鐘元鴻擔任課長。二○一三年夏天,因人力不足,台南分社的硝酸鹽檢驗改由物流部負責,二○一四年起,全社的硝酸鹽檢驗正式轉由物流部接手。

「當時唯一的教育訓練就是由同事葉申酉教我做硝酸鹽檢驗。」鐘元鴻念農藝系時沒有聽過「硝酸鹽」,以他的過往所學,將硝酸鹽解釋為合理化施肥,「如同一個人生病住院時,醫院營養師會針對病人的狀況開一張營養攝取建議表,如果遵照醫囑施行的話,由於份量看起來偏少,病人可能會感覺吃不飽,實際上營養卻是相當足夠。」把病人想成作物,當作物施用符合規定份量肥料時,其實就足夠,但通常因為其他各類不一的原因,農友會施用過量的肥料,希望讓作物長得更快更好,然而揠苗助長地長大,作物的營養還沒有完整累積,只吃到纖維質對健康沒什麼幫助。不過,並不是施用適量肥料,硝酸鹽檢驗就會過關,鐘元鴻提到空氣含有太多氮,遇上下雨、淹水等情況,游離態氮就會被植物吸收,以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標準而言,只要水分稍稍控制不當,硝酸鹽檢驗就過不了關,由於各地天候因素,每位農友都有一套自己的管控方式。

M-201510-145-p1505-600x400

▲鐘元鴻、翁錦煌進行美濃瓜的採樣工作,不同的地點採摘各約兩斤。

這樣的合作條件下,農友開發更不易速成,「瓜果類農友陳明宏、芒果農友王榮彬、蔬菜類農友大智慧養生農場,都是我開發的農友,嘉農酒莊的產品,除了米酒、醬油之外,之後都是我接手負責。」每開發一位新農友,平均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像王榮彬,大概開發了快兩年。不過,能堅持和合作社合作至今的農友都是很有理念的。」鐘元鴻說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做有機認證,即使做了有機認證,每個人對有機的定義也不同,況且不是做了有機認證,就知道什麼是有機。」一開始和農友見面時,鐘元鴻大多是隨性聊天,聊農友對於有機種植的想法,「你為什麼想做有機?你對有機的看法是什麼?」從農友的回答推敲他的真實想法,鐘元鴻很在乎是否言行一致,也希望一有問題能直接反應,開誠佈公面對面談,如果理念不同,也會直接向農友說明原因。

M-201510-145-p1502-600x400

 

▲鐘元鴻和翁錦煌討論水土檢驗報告,此為八大重金屬檢驗,每三年驗一次。鐘元鴻說,檢驗結果出爐後,會與農友討論新舊數據的差異,也會一起討論改善方法,本次數值都在正常範圍。

當王榮彬受到木村秋則的感動,想從慣行農法轉型有機農法,鐘元鴻一聽到馬上建議農友且慢:「水果從慣行直接轉成有機種植,過程會非常辛苦。當時王榮彬接受我的建議,改為減農藥栽培,進行土壤管理、草生栽培。原本王榮彬用割草機,把草地割得光禿禿,我跟他說,你這樣跟噴除草劑沒有兩樣,有草才能蓄養水分,蟲子可以躲在草裡達到生態平衡,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慢慢溝通,後來接受建議,正式成為合作社的農友,芒果保持健康級的水準。」

M-201510-145-p1503-400

▲2015年8月,拜訪曲冰部落的農友吳坤錦,並認識刺蔥的吃法,除了煎蛋外,部落裡常將刺蔥煮湯食用。鐘元鴻說,刺蔥可能列入開發評估。(攝影|林鎮宇)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有機定義是:不用化學肥料、不用農藥、隔離帶完整。鐘元鴻認為的「有機」則多加了一條:「真正的有機在於栽種者的心。」根據鐘元鴻的觀察,面對農作物的態度源自於人性,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式,比如發生蟲害時的態度可以看出農友的理念,有些農友一遇到蟲害就噴藥,但蟲害的發生有很多原因,有些農友會試著找出原因從根本解決問題。鐘元鴻說明,所有的東西過量都不好,不論化學肥料或有機肥,施用過量都會對土壤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不能責怪使用化學或有機肥料,應該要歸咎的是使用者的心態。

M-201510-145-p1504-400

▲2015年8月,曲冰部落的農友廖金池試吃糯米椒品質,鐘元鴻說產品開發部同仁也會一起嚐嚐有無不屬於該作物的味道。糯米椒,是所謂的「不辣辣椒」,果肉有微微的甜味。曾有社員反應,吃到會辣的糯米椒,鐘元鴻說,這是辣椒在栽培過程中遇到逆境(如缺水或蟲害)所產生的自我保護作用。(攝影|林鎮宇)

對於有機農業,鐘元鴻認為,除了品質提升外,也要慢慢地把價格降下來,和傳統農產品拼價格。傳統農產品因成本技術穩定,而使售價較為消費者接受,而今的有機農業技術也越來越好,有機農產品的成本可漸漸地降到與慣行農產品差不多,但品質又比慣行農產品更好,有機農業做到這一步,才是真正的成功。

原刊登於 2015年10月145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