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雜糧飼料的現況與挑戰

2020-11-23・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口述/劉芳爵‧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產業組研究員 文字整理/江明麗 照片提供/畜產試驗所

人吃五穀雜糧,禽畜的餵養也多半以雜糧飼料為大宗,即便國內仍有少部分以廚餘製作飼料,在非洲豬瘟的威脅下,經由市場機制也將逐漸萎縮。如此,作為主要飼料來源的雜糧材,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從飼料支持本土農產

根據民國108年農業統計年報資料,國內常見的雜糧種類,包括飼料(硬質)玉米、人類食用玉米、甘藷、落花生、高粱、紅豆、大豆與芝麻等少量的雜糧,其中適合作為禽畜飼料原料的僅有飼料玉米與高粱兩種,其他則因為價格過高,多作為食材使用。

「國內的雜糧飼料以玉米為主要配方,再搭配黃豆提取豆油後的副產物大豆粕以及一些營養來源,就是禽畜所需的基本日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產業組研究員劉芳爵,說明台灣目前禽畜飼料的現況。然而,台灣並非雜糧生產大國,根據108年農業統計年報數據,以飼料(硬質)玉米為例,年產量僅約七萬四千公噸,這樣數量遠不足以供應國內飼養禽畜所需。

農副產物取代現有飼料成本投入,達到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副產物取代現有飼料成本投入,達到提高糧食自給率。

在國產飼料玉米供應量極低的情況下,主婦聯盟合作社自2014年與雞肉生產者「江森」合作開發「非基改善糧雞」,本著支持本土農產、擴大非基改的理念,自產品開發之初就測試性地使用10%來自嘉義十甲農場的國產飼料玉米,以取代進口玉米,至今(2020)年已增加到約50%國產玉米。

生產者江振德說,這些年的觀察經驗發現,國產硬質玉米含水量較進口玉米高,易潮濕、不耐久儲,儲藏時間較長的玉米,雞容易挑食不吃,或甚至發黴變質,是因為支持合作社的理念,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至今。

台灣飼料雜糧仰賴進口

「就飼料配方主料玉米及黃豆來說,前者每年需進口二百八十到三百萬公噸,後者需一百八十到二百萬公噸,以飼料玉米為例,進口是本土產37.8倍,自產約僅占2.6%,與之對比,只能說杯水車薪。」劉芳爵說明,無怪乎疫情影響令國內飼料大廠十足緊張,因為運輸線中斷有可能讓禽畜飼糧開天窗。

台灣較具規模的禽畜飼養與管理方法多從歐美取經,使用的飼料也雷同,只在部分配方有差異。「歐洲比較多使用大麥,加拿大以綠豆飼養的畜牧場也很多,原則上只要符合動物營養需要調配出來的飼糧即可。」劉芳爵指出,就地取材是飼料來源的要件之一,符合地域性也能控制價格,台灣雜糧耕地面積不足,進口原料是不得已的手段。

燕麥可作為豬及牛的飼料。

解決雜糧飼料來源的緊迫性

雜糧飼料來源的緊迫性需從各方面去解決:一是在盛產時擴大倉儲量;二是積極輔導國內增加雜糧種植面積;三是多多尋找可替代原料。合作社生產者「鈜景御牧牛」以台灣生產的青割玉米、毛豆格外品、新鮮啤酒粕拌入牧草餵飼牛隻,是一個另闢它途的好案例,在目前仍以玉米為原料大宗的市場機制裡,積極尋找替代穀類雜糧,可以緩解全球玉米供需問題。

畜試所選育的乳牛牧草芻料高粱新品種「墾丁二號」。
畜試所選育的乳牛牧草芻料高粱新品種「墾丁二號」。

「當國際玉米單價偏高或是供應量不足時,大型的飼料廠會以高粱或是陳米替代,因這兩者在提供豬隻養分吸收與使其肉質鮮嫩的成效與玉米類似。」劉芳爵認為國內自產的飼料原料量甚少,勉強收購會產生成本過高問題,這也是目前畜牧業使用本土雜糧的待突破點。

另外,劉芳爵觀察國內有品牌豬肉業者使用如番薯、番薯葉、牧草等植物性原料取代部分的飼料,或是於飼料中加入香草、益生菌與草本植物等飼料添加物以達到肉品差異化,使其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也是畜牧業者在考慮使用本土雜糧時可以參考的方向。

合作社的善糧雞飼料使用部分國產飼料玉米製作,支持本土農產。(企畫部提供)
合作社的善糧雞飼料使用部分國產飼料玉米製作,支持本土農產。(企畫部提供)

《延伸閱讀》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