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飯吧!「共食」有機棉衣的邀約

2012-09-01・一起吃飯吧!「共食」有機棉衣的邀約

文.圖/張雅雲

近幾年,合作社每隔一兩年即會推出一款有機棉衣,並且很自然地成為工作人員的默契制服,也成為社員在合作社活動時的共同服裝。棉衣更是合作社上街頭抗議的識別服飾,即便是不相識的社員,無需語言便知彼此都是合作人。無形中,一件有機棉衣已是合作社的形象代言。

人良為食

構思規劃二○ 一二年的棉衣主題時,企畫部和產品部不斷思索最能呼應合作社當下的倡議和行動,又能引發年輕人共鳴的主題。
經過幾次的動腦會議, 大家覺得「食」是個有意思的起點,將其拆解後發現「人┼良=食」—食就是讓人變好,共食就是一起吃飯、一起變好人。「共食」是一種分享的精神,也是合作人生活當中的共同經驗,例如社員聯誼時的一人一菜愛宴分享,或是生產者之旅中農友所準備的各家拿手好菜,總讓社員回味再三。合作社的產品開發也融合各生產者合作分享的精神,例如今年的中秋月餅,結合喜願的本土小麥、本土黑豆,以及屏東福來伯的紅豆。
於是今年的有機棉衣便以「共食」為主題,呼應合作社這幾年來在農糧議題上的實踐行動;要提升台灣的農糧自給,最終還是必須回到民眾的消費意願,以食來支持本土生產者。為了吸引不同族群一同來感受「共食」,今年我們特別設計了兩款圖案,一款從「人良為食」的概念出發,另一款則發出直接的邀請:「一起吃飯吧!」

▲印製職人正在為棉衣上色。

一件棉衣的製作勞動地圖

俗話說「 台上三分鐘, 台下十年功」,這話用在合作社的有機棉衣開發過程也是如此,雖然還不到十年功,卻也是將近七年的摸索、檢討和調整。合作社的有機棉衣是以「知蓮」進口土耳其有機棉為原料,經過荷蘭ControlUnion認證,由台灣在地的紡織廠進行紡紗、裁布、製版、印染、車縫等等製作;六月中工作同仁也和生產者「知蓮」到印染廠實地檢視棉衣的印製。
在車上的閒談中,生產者也談到了台南的紡織產業生態;莊淑媜表示,台南目前仍是台灣紡織業的重地,但是可以從頭到尾包辦製程的大型廠較少,大部份是將生產過程的各階段工作化為分工的小單元,例如:紡紗與裁布各由不同的廠家負責,接下來的染整印製、車縫,以及完工後的入袋包裝,則分別由不同廠家來做。
追溯棉衣的製作流程, 幾乎就是走了一趟台南區域的產業分工小旅行。在這樣的分工型態之下,知蓮必須在棉衣製作過程的不同階段接洽不同的協作者,以排好製作流程;若某個階段的製程時段沒排上,又要再等下一個空檔。這樣的分工型態看似麻煩,卻可以透過分工將就業機會留在台灣,也降低業者建大廠、雇用大量員工後擔憂接不到訂單的窘境,減少台灣的紡織業外移至中國或越南的情況。

遇見印製的真職人

因為分工的細化,衣服圖案的印染就是一獨立工序。為了好好表現兩款共食棉衣的質感,工作團隊親自到印製廠直接與師傅確認製作需求。
到了印製廠,師傅一看到工作人員身上穿的原生植物有機棉衣,馬上自豪地說:「你看這棉衣雖然有點褪色了,但是圖案的部分還是一樣清楚,色塊沒有龜裂。」這位師傅從事紡織品製版印刷已有三十年的歷史,合作社第一件地瓜有機棉衣就是由他製網版(但不是他印製),而第二件原生植物棉衣即是由他製版印刷。師傅調整顏色的手法,也像是調水彩一般,但是刷在布織品上和紙張上的呈色會有差異,加上原色的有機棉本身略帶米黃色,這是關鍵考驗。不過師傅果真是經驗老練,只須調整兩次,就做出了設計者所要的顏色。
試打樣的過程中, 每刷過一次網版,就見師傅重刷洗網版,以利下一次的網印,維持孔目的乾淨也會讓印製的效果更好。再環視一下工作廠間,印刷顏料排列整齊,瓶罐瓶身也都相當乾淨,再看到牆面陳列的各式工具才真是會嚇一跳,師傅竟然把哪個位置掛什麼工具統統完整畫在牆面上,真的是太強了。
一件有機棉衣的製作, 每個工序都是功夫,在一位職人的身上也看見勞動創作者對自身工作的重視與自信;對勞動價值的敬重,也是合作社向來的主張。

▲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專屬位置。

共食,一起來吃飯吧!

在六月十六日共購二十暨灣寶西瓜節的活動上,剛好與會的友好組織也都有棉衣產品—喜願推出了大麵神有機棉衣、灣寶有西瓜T恤、農村陣線也有幾件募款T恤;於是特別安排大家一起來棉衣走秀,合作社兩件新款的共食有機棉衣也在當天首次登台亮相(當時僅是打樣),沒想到會後就有社員馬上到服務台說要購買共食有機棉衣。從六月中旬到九月,又讓社員盼了一陣子;二○一二共食有機棉衣九月正式登場,敬邀大家一起穿共食棉衣,一起吃飯吧!

原刊登於2012年09月108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