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麥經驗看再生能源
2013-11-12・潮來潮往~ 黃芬香的養殖人生路
文‧圖/羅美音
▲我在跟一群小朋友講解太陽能發電。
在丹麥時,我們採訪了丹麥西北方的齊斯特市(Thisted)。在這個面積約一千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彰化縣) 的地上, 有三百多台風力發電機。
政治歸政治,技術歸技術
如果風力發電是很不穩定的電力來源,要同時設置這麼多台風力發電機,到底當地的電力公司是如何辦到的?我們採訪當地電力公司的技術總監,請教他說:「在台灣有人說,再生能源不穩定,會對電網(電力線路)造成不良的衝擊,所以不適合發展再生能源。你的看法如何?」他解釋了很多技術上的方法,譬如說擴大電網的容量、設置大型發電機控制電網頻率、設置智慧電網的自動平衡機制……等等。說到最後,他說,這不是一個技術的問題。技術的問題都是可以克服的。他說,這是一個政治的問題。「技術上沒有問題,看你要不要去克服而已。但是,你要不要去克服?這是一個政治的問題。」
他提到,早期風力發電機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電力公司很排斥讓它們連接上電網,那是心態的問題。如果電網上,每個人都只是電力使用者,那麼電流是單向的,好管理多了,一旦有人想變為發電者,管理就變得複雜起來。電力公司怕麻煩,所以不喜歡發電者連接上電網。
他說:「那也不是技術上做不做得到,而是心態上的問題。」從以前那些抗拒改變、怕麻煩的人,就會拿技術的問題當做藉口搪塞,到現在不願意發展再生能源的政治說詞,依然是拿技術的問題當做藉口。
於是我忽然意識到,如何區分問題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在台灣的討論中,太常混雜在一起。必須讓政治的問題歸政治,技術的問題歸技術,這樣才能釐清討論的內容。
未來從每個選擇和決定開始
最近剛好有個參訪機會,跟著一群大學生去參觀核三廠。導覽人員告訴這些學生說,我們核三廠也有安裝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可是風力發電有噪音,太陽能發電效率不夠好,這些再生能源發電都很佔空間,只發一點點電力,不穩定又不夠用,所以不適合台灣。這種說法在台灣很常見。思考邏輯也很正確。但是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在於把政治的問題與技術的問題混成一談。技術的問題,只有難解或易解之分,從技術層面思考的是如何解決問題。以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尋找答案。政治的問題,是一種決定。決定什麼呢?決定你想要怎樣的未來。你想要未來如何,現在就挹注資源,讓事情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
政治的問題,是一種決定,這種決定的依據,不是技術,而是未來的藍圖。當我聽著核三廠的導覽人員告訴學生,再生能源在台灣不可行時,我覺得錯失了兩件事:一、從技術的問題來說,應該訓練年輕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沒錯,再生能源還存在有種種技術上的問題,需要年輕的一代有人願意承接這樣的挑戰,研究與發展更好的技術。而不是告訴他們說,這個問題無解,不用費事了,結論是發展核能,省事多了。二、從政治的問題來說,應該告訴年輕人,政治的決定依據,從來不會只是選擇一條當下最簡單可行的路, 而是該依據你想要的未來,思考當下應有的決定。
常有人問我台灣再生能源的未來有沒有希望?我卻發現自己很難回答。不管就技術上來說,或是政治上來說,都很難回答。
從技術上來說,必須看重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務實的技術。但這方面的知識在台灣還不夠普及化。這是我目前到林邊工作的原因之一(我在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工作),這裡是八八水災之後「養水種電」政策推行的地方,也正在構思台灣第一個能源與環境教育園區。需要結合很多方面的資源與合作夥伴,希望從教育做起。
至於政治的問題該如何回答,或許就像是人們選擇自己的未來,你想要怎樣的未來,就要付出相對的代價去追求自己的未來,旁人很難替你回答。這不僅是執政者做出什麼政策決定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所有人想要怎樣的未來。(作者:北南分社社員,目前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非核小組講師、瘋綠電行動聯盟成員)
2009丹麥發電方式地理分布,綠色的小點為風力發電機。
歡迎與我聯繫討論,email是:luomei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