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所─一個讓社員相遇相知的空間
2014-07-08・推動生命自尊的輪子 ─合作社運動
文‧圖/蘇琪
▲公館站整修後的教室與前場的廚房共用,多了方面使用的投影布幕、透明的拉門、豐富的書櫃與層架等,空間明朗舒適。(圖/吳必涵)
近年來,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安心舒適為目標改造站所空間,並使用自然材與可再利用的設計方式進行空間思考。等待站所盡快落成的社員們此一句、彼一句的閒話家常中,談論出生活者本身更為實際的空間想像,也提供工務們改善的方向。對於一個空間的期許,會讓人想靜靜地待著。對於一個空間的想像,會讓你知道可以為它做些什麼。本文以公館站為例,邀請社員們一起聽聽他們的空間對話。
在一個寒冷、下著小雨的冬日午後,一小群社員正在公館站裡愉快地聊天。仔細一看,有幾位已經年逾半百,灰白相間的髮絲正隨著肢體擺動而在空中飛舞。這是一次以「在地老化」為主題的聚會,參與者熱切地分享自身的生命經驗,以及對於老年生活的期待和想望。社員們因為共同的需求而開始交流、理解彼此的想法,這是公館站社員空間中美麗的一片風景。不過,美好的午茶聚會可不是出於偶然,而是許多人持續努力的成果。
讓我們從頭說起,在站所整修之前
「什麼?公館站要休息一個月?那我怎麼辦?」這是許多社員聽到公館站整修消息後的第一個反應,彷彿相約廝守一生的愛人要離自己而去,既激動又不捨地抱怨著,要對方為這一個月的生活負責。於是,站務們一方面得用溫暖的話語撫平社員的不滿,還要依據社員不同的需求提供替代方案,盡可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對於多數社員來說,整修意味著自己必須捨近求遠,或者改變平常習慣的利用方式,原本聚集於公館站的社員便在整修期間散了開來,紛紛轉移到其他站所、班或個配。但有一小群社員,反倒因為公館站的整修而聚在一起,其中有人因為擔心休站期間社員無法利用,甚至提出以「休站一個月業績不掉」為目標的替代方案。不過,當時的站長黃淑惠很坦白地說:「就站務來說,社員能夠做的並不多,但可以思考的是,我們未來要在站所的社員空間裡做些什麼?」
在新的社員空間,我想……
對於站所地區營運的發展,夥伴們一直以來都有共識,希望能促進社員的參與、提升社員身為合作社主人的意識。但是過去公館站內能讓社員使用的空間十分有限,與師範大學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承租的浦城街社區空間與公館站又有一段距離,且缺乏管理。因此,在思考公館站新的空間配置時,就已經將社員空間納入站所的整修計畫中。
在整修期間,站所內每天敲敲打打、塵土飛揚,常常就只有小貓一隻(站貓小米)不離不棄地守護著公館站。不過,社員們關切站所的心,並沒有因為短暫的離開而改變。在地區營運會議中,夥伴們熱烈地討論、提出對於空間使用的各種想像。像是有人提議用餐時間到站所共煮共食、關心教育的媽媽們想組成華德福教育讀書會、擅長桌遊的社員希望能帶著老人家一起玩、長期與癌症抗戰的朋友想分享養生之道等。小小的空間,充滿了每個人對於未來的期待。
找到夥伴,一起前進
社員空間給每個懷著夢想的人一個機會,嘗試將理想化為行動,雖然路上可能出現顛簸,但總會找到方法繼續向前。像是在公館站固定舉辦共煮共食的林曼芬和許靖敏,一開始希望能藉由定期活動促進社員間的互動與交流,形成有凝聚力的團體。但過程中難免面臨成員因為忙碌無法出席、對於菜單有不同意見、少有人願意擔任分享者等狀況。即便如此,她們仍然願意不斷討論與修正,想辦法應付眼前的挑戰。
我想,公館站存在的理由,不只是提供空間堆放產品,而是在經過設計的空間配置與氛圍中,創造更多與人相遇、相知的可能。站所作為社員與生產者、社員與職員,甚至是社員之間的橋梁,把人與人緊緊地繫在一起。在這裡我們付出,得到的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力,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群夥伴。即便懷抱著不同的理想,也不忘在人生的道路上彼此扶持、相互鼓勵。
站所,是社員的另一個家
加入合作社的那一刻起,我們選擇的不僅僅是安心的飲食和環保的生活用品,而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與態度、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及共同生活的可能。在每次的活動、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探索著人們共同的需要與渴望,集眾人之力,試著以各種行動創造共好的生活方式。
回到那個寒冷、下著小雨的冬日午後,這一小群社員,想像著自己的老年生活。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懷、陪伴,也願意盡一己之力,照顧有需求的人們。於是,她們決定從兩週一次的聚會開始,共同學習如何在社區建立相互支持的系統。有著共同夢想的朋友,也可以牽著手一起走過下半輩子,在這安心的另一個家中持續實踐生活的想像。(作者:公館站站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