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的海洋餐桌
2015-06-30・友善漁業的信念
文.攝影/謝文綺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主任、現任第五屆台中分社社員代表
胡介申說明,在海上釣魚時,剖開肚子就能找到塑膠碎片。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很多人常於假日驅車至海邊,或是戲水踏浪,或是大啖現捕的生猛海鮮,然而在這四處可見塑膠製品的時代,來自海洋的美味佳餚,也正悄悄的塑化中。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在二○一五年四月舉辦減塑志工講師的培訓課程,特別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的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分享這幾年從事淨灘所收集的海洋廢棄物調查資料,數據呈現出塑膠製品泛濫的程度,不僅全世界的海岸無一倖免,連海洋生物也飽受威脅。胡介申提到去沖繩淨灘撿到五個瓶蓋,分別來自中國大陸、臺灣與印尼;在墾丁風吹砂撿到從菲律賓、越南漂來的塑膠瓶,甚至在海鳥的肚子裡找到來自屏東、鳳山的打火機。所以這已經是國際性的問題─你的垃圾就是我的垃圾。
垃圾的終點站
那麼這些垃圾是否都是人們到海邊遊憩時丟棄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垃圾是被隨意丟在地上、滾落或下雨沖至下水道,然後一路沿著小溪、大河,最後進入海中成為危害海洋生物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也不是全部浮在海面上,像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一號保特瓶的瓶蓋會浮著,但瓶身灌水就下沉了,二、四、五號會浮著,六號要看是否發泡,發泡變成保麗龍就會一直漂著。除了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垃圾濃湯,恐怕還有更多直接沉到海底的廢棄物,從此不見天日,或是被深海的魚類誤食入肚。
比較大型的塑膠可能造成動物被魚網纏住溺斃,或誤吞導致無法正常進食而餓死,從一隻死亡的鯨魚肚子裡,甚至找到一件完整的雨衣;中小型塑膠則進入小魚蝦蟹的消化系統。最驚人的還是攝影師拍自中途島的照片─死亡的信天翁幼鳥映照在銀幕上,大家不禁倒吸一口氣,牠們肚子裡的塑膠實在太多了:完整的打火機、瓶蓋、兒童玩具、小碎片等等。
源頭減塑
胡介申特別指出,信天翁與一般海鳥俯衝進水捕抓活魚的覓食方式不同,牠們是在傍晚時分靠滑翔抓取漂浮在水面上的魷魚,然後反芻餵食幼鳥。如果成鳥不慎誤吞塑膠還能自行嘔吐出來,但無法自行覓食的幼鳥卻是被迫吞下,最後往往死於脫水或是飢餓。二○一二年臺灣金山的磺溪出海口出現的黑頭鷿鷈,在賞鳥人士的驚呼聲中慢慢地吞入一條橡皮筋,之後被發現倒臥在岸邊,解剖肚子發現了無法消化的橡皮筋。
但更大的危機是塑膠持續碎裂成微小的片段,成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如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多氯聯苯(PCBs)的載體,吸附後被動物攝入體內或是釋放至海水中,而塑膠微粒並不會消失,有毒物質則藉由食物鏈不斷累積至上層的捕食者,所以遠至北方的北極熊,身上脂肪有多氯聯苯的存在,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無法消失的塑膠微粒,就像美人魚的眼淚。我們可以自備餐具,讓美人魚不再哭泣。
那麼臺灣主要的海洋廢棄物為何?根據二○一四年海洋減塑青年行動所收集的材質分析,發現塑膠超過九成,其中一次性用品又占了八成。在臺南則是為數眾多的牡蠣養殖浮球,不斷地碎裂變小,海岸呈現一片雪花飄飄的景象。有鑑於此,他們啟動全臺灣首次的微塑膠調查,在新北、臺南、高雄進行採樣,尺寸介於○.一至二.五公分的碎片,其密度為每平方公尺七十至八百個,顯示問題的確嚴重,該如何解決呢?
胡介申坦言,以環保署提供的資料「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顯示:二○一四年一至七月間淨灘場次近六千場,參與人次超過九萬,清出垃圾近三千公噸,看似成果豐碩,但是真的撿乾淨了嗎?其實不然,他反思淨灘的定位是環境教育的起點,並非解決塑膠污染的終點,應該透過產官學與環保團體合作,釐清現況、找出源頭、擬定策略,避免更多的廢棄物進入海洋。
末了,胡介申展示隨身攜帶的環保餐具、竹柄牙刷、不鏽鋼吸管等等,呼籲實踐「減塑加綠」的新生活,而這與主婦聯盟基金會一貫的主張不謀而合─從源頭減量做起。從前要帶三寶出門:杯子、筷子、袋子,後來更擴大為「綠背包」,出門旅遊帶著毛巾、牙膏、牙刷、沐浴乳等等,住宿時選擇不擺放備品的旅館。希望大家真切正視塑膠泛濫的問題,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盡量以天然材質取代,為海洋生物留得一線生機,讓海洋永保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