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山丘│神話般的幸福孤島

2015-03-10・市集的相遇時光

文‧攝影/林佳燕 北南分社社員

波蘭山丘是一個接近上帝的社區。(攝影│ phcapgh.org)

波蘭山丘公民協會 http://phcapgh.org/

從歷史脈絡裡尋根,我們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將往哪裡去。波蘭山丘,一個匹茲堡城市外圍 的寧靜社區,不僅記錄著客居異鄉成故鄉的酸甜苦澀與在信仰裡奮發的力量,更見證了隨時代遷化而蛻變的社區發展歷程。

百年傳統讓靈魂扎根

第一批落腳波蘭山丘的波蘭移民於一八八五年自各地遷徙而來。為了逃離在祖國所遭受的壓迫、侵害和貧窮,千里漂泊來到美國,縱使有語言隔閡及生活習慣差異,強烈的生存意志終究讓他們在這塊新土地上如種子般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波蘭人們偏好往高地居住,因為深信如此「可以更 靠近上帝」;家族成員們習慣緊鄰而居,既保存了母語,也讓來自祖先的信仰得以代代傳習;他們興建自己波蘭式的教堂,以原生語言頌讚上帝、向神父訴說愛與憂,也在此將他們珍視的波蘭習俗傳遞給下一代。

M-201503-138-p0702-400

▲聖母無玷之心教堂是波蘭山丘社區的著名地標。

波蘭山丘光是地理位置就別具 特色;除了丘陵地勢較高、順著階梯往上走彷彿能觸及天之外,受到火車鐵軌和車流熙攘的馬路包圍切割,就地而生一座猶如喧囂城市中的寧靜孤島,遺世獨居。這或許正是老天給的祝福,社區因而能夠用不同於大環境時間巨輪的速度寫自己的生命故事。數百年下來,大城匹茲堡從鋼鐵工業的興衰裡走過一趟生死,這個社區也從歷經多年人口老去的蕭瑟裡逐漸重生,而幕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波蘭山丘公民協會(PolishHill Civic Association)。

把社區當一個家來愛

如今,總人口約一千三百人的居民結構不再都是波蘭人,然而, 波蘭人對於「家」的信仰卻仍深 深被承襲實踐著。甫卸任的協會會長艾莉克希斯‧米勒(Alexis Miller)說,即使最近三、五年內有不少年輕人搬進社區,但是,人們彼此間強烈的情感連結與發自內心對波蘭山丘的愛仍將社區居民緊緊相繫,而協會最重要的使命和目標則是守護社區,確保社區無論面對多大的衝擊挑戰, 始終是一個能讓居民身心安頓的地方。

於是,任務之首便是確立社區當下及未來發展計畫,能做的、不能做的,進退有據,不至於失 去方向,具體的計畫也使協會得以對外專案募款;建築物修繕、社區綠化,還有舉辦藝術文化節等,這些聽來並不希罕的事,波蘭山丘的成果卻有聲有色,因為社區裡臥虎藏龍,藝術家、木匠、建築師,各路高手隱於市,為了自己的「家」大展長才,當仁不讓。

在協會服務將近六年的艾莉克希斯說她每次看到社區裡的房子老舊消失都感到傷心,偏偏屋主們不一定有能力負擔補葺費用,因此催生了「樞軸街道設計指南」(Pivotal Streets Design Guide),率先募得五萬美元,二○一五年夏天還會有另一筆專款入帳,這樣便能資助老屋修補維護,原屋原地保留,對社區來說, 大家一起保護了這些房子,居民不僅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品質,情感上的記憶也得以延續。

無毒農業友善耕作

社區公園、畸零地與整體景 觀的綠美化則由凡樂芮‧特斯塔(Valerie Testa)主導並組織志工 通力完成一件又一件規模不一的綠化專案。波蘭山丘的各項活動 和公共事務都是由志工投入,連擔任會長都是無給職。協會的事 多如牛毛,必須是打從心底的熱愛,才能陪著社區一路前行。

凡樂芮對物種和環境間的交互影響頗有研究,所以在推動綠化的過程中,社區自然而然的注重起不使用農藥、植栽首選原生種等時常被忽略的細節,更有效利用社區空地種植可食地景與開闢社區農園。可食地景是一種進步的綠化方式,協會的作物收成後捐給對街轉角的食物銀行,再用來幫助無家遊民、低收入戶與年長者,這裡的人們以集體力量共同照顧弱勢族群的健康,更賦予了作物另一層價值。社區農園則是為居民種菜,忙碌或者沒有空地種菜的人只要支付象徵性的十美元,就能從農園取得無毒無農藥的蔬菜。

綠化這件事還關係到社區居民的交通安全。波蘭山丘是用路人出入匹茲堡的取道之地,呼嘯而過的車輛危及居民人身性命,協會為了改善這個問題,立起減速路牌,增加地面的減速障礙、與公部門合作架起電子測速看板等等,還試著在道路周邊增加綠美化景觀,如此一來,車輛不但自然減速,同時還能蒐集行經社區的車輛資訊再加以分析,過去兩年來有相當成效。艾莉克希斯說,社區的方方面面要改變不是問題,只要方向是往居民希望的進行都是好事。波蘭山丘神話般的例子也告訴我們,幸福是奠基在信念與行動上的,而公民參與在實踐過程中至關重大。

M-201503-138-p0801-400

▲位於街角的Lily咖啡館供應在地餐食,也是藝術家作品平台。

M-201503-138-p0802-400

▲甫卸任會長的艾莉克 希斯.米勒希望守護社區的美好傳統。

M-201503-138-p0803-600x400

▲為了守護家園,居民齊聚討論社區未來。(攝影│phcapgh.org)

M-201503-138-p0804-600x400

▲波蘭山丘藝術節以音樂、表演與文化市集凝聚居民的心。(攝影│phcapgh.org)

M-201503-138-p0805-600

▲波蘭山丘社區致力保存老屋,原地修復。(攝影│phcapgh.org)

M-201503-138-p0806-600x400

▲整理過後的每一塊空地都是社區居民的綠園地。(攝影│phcapgh.org)

給錢住還是給人住

不論資本主義如何盛行,「宜居」是波蘭山丘絕對重視的價值。你若問問協會「有經營觀光或者強力宣傳社區的打算嗎?」答案是溫和的否定。協會尊重與保存波蘭山丘的特質,也推廣在地經濟發展,但是絕不拿居民的生活品質跟金錢交易;在波蘭山丘,房子是家,不是商品。有非常多人希望「住」進波蘭山丘,然而這裡的空屋不論買租都不多,根據房地產仲介統計,2014年只有12 間房子釋出,售屋消息還沒公布到市場上,居民已和居民們的親友完成交易。

看著這樣的房產熱度也鼓勵了協會保存老屋的信念,驗證了當初決定是正確的。不過,協會更進一步想 做的是穩定不動產價格,不讓這裡的房屋因為奇貨可居而無極限上漲,為了要打造安居樂業的環境,協會期望價格能長期維持在勞工與中產階級足以負擔的範圍內。

M-201503-138-p0901-600x400

▲在教堂裡服務的老太太們,開心的說她們有人住在這80幾年了。

下一世代的挑戰

不論人事物,一旦神化只會心盲眼盲看不見真相。難道波蘭山丘沒有難題嗎?有的。首當其衝是新舊住民的彼此適應問題。這一社區的人口結構有個斷層,小孩很少、40至50歲的族群寥寥,25至35歲的居民佔了60%,其餘都是60至80歲的老年人。但是,可預期未來五年內小孩出生率會持續上升。居民變得年輕化、藝術多元化,對於一輩子住在這裡的老年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奇怪的生物,他們面對這些改變備感威脅,社區新的年輕居民申訴受到老世代的干擾,就此,社區成立了一個「多元包容委員會」,協會居中運作,讓兩方能互相了解, 進而友善共處。另一個考驗是預算取得;協會自有建築提供了租金收入,政府方面有從聯邦政府撥款給匹茲堡市政府的補助,民間組織或企業透過贊助獲得減稅的回饋,協會成員入會費則不無小補,2014年在群眾募資平台上所得一千多元款項用來辦一年一度的藝術文化節,為了開拓財源,為了領著社區繼續靜美安好,各種管道都勇於嘗試。

M-201503-138-p0902-400

▲從腳踏車停放設計看得見協會規劃社區的用心。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