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市集│當微風吹進南國
2015-03-10・生活提案
文‧攝影/張正揚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綁在樹間的植物染布與樹叢間的人群,形成一種美妙的和諧。
市集資訊 http://blog.breezemarket.com.tw/
「各位消費者,我們大年初三照常開市,歡迎大家照常來買菜!」
這裡是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館前的廣場,在農曆過年前最後一個週六的上午八點不到,高雄市微風市集志業協會的林憲輝總幹事,面對著微風市集熙攘川流的人潮,拿起麥克風大聲地放送著。接下來,他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複一次。
交流心意的市集
市集的上方是來自寶來重建區的植物染布,五顏六色的染布為市集在遮陽之外,罩上一層繽紛感。廣場上大概有三十幾攤農友和他們所生產的農產品,但由於消費者太多,每一攤都有超過兩名農友或家人幫忙。雖然八點才正式開市,但七點多「早起的消費者」就開始上門,擔心晚到就買不到菜了,只是苦了農民要提早準備,尤其是販售必須當日鮮採的作物,或是山上下來的農民,必須在凌晨就起床準備。但農民一點也不以為意,對農民來說,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比自己用心栽種的作物通通賣完,獲得更大的幸福感;尤其,這種幸福感常常在市集現場,因為消費者當面的回饋而得到加強版。
▲微風購物袋,強化了對於微風市集的認同。
看那消費者和生產者在各攤進行的談話,可以發現內容不是詢價和計較,更多的是一種交流。農民向消費者說明這個玉米筍如何鮮甜時,隻手即遞來剝好的玉米筍讓你試試,沒有強迫你非試不可,吃完也不見得一定會問你,「是不是很甜?」然後等待一種理所當然「真的很甜!」的回應─農民是如此自信,但又自信得如此謙沖質樸。消費者則回饋著上回買回去的食物料理經驗,「這牧草燉排骨的味道真的好特別,像是牛蒡和式,討論決定市集運作的甘蔗味道綜和,我們家從各種細則。來沒嘗過這種味道。」農民聽著就笑開了。談話的內容和口氣不像是一般商業交易中的店家和買家,更像是因為擁有共同的物理念而發展出的默契兩方,這種夾雜了濃厚情誼的流動,非純然賣賣的消費場景,幾乎出現在每一攤。
農民主體的市集
這個市集,即使放在全台灣遍地開花的眾多市集中,也顯得意義非凡。微風市集是第一個由公部門支持設立的農民市集,由於支持的部門為掌管社會福利和協助弱勢的社會處(現為社會局),因此市集裡也可以看到社區和社福團體的攤位;此外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微風市集回歸農民主體,市集的農民成立了微風志業協會,這是第一個由農民成立組織,自主管理的市集,協會的成員透過會議等形式,討論決定市集運作的各種細則。
這個廣場,讓我想起一些微風市集成立以前的事。在二○○七年微風市集開市前,我曾經來過,和當時高雄縣社會處的張瑋琦、甲仙愛鄉協會的曾瑞昇,還有旗美社區大學的同事一起來這裡現勘,發想著若在此辦理農民市集,可以如何佈置這個空間,例如:將染布固定在疏密剛好的樹叢間,既遮陽也造成視覺美感,幾乎和現在一樣;除了一般的農產品販售,也可以邀請青年或社區藝文團隊前來表演,豐富市集的內涵,也幾乎和現在一樣。
時間若循農民市集的脈絡再往前回溯,可以回溯到二○○五年,當時旗美社大的夥伴去日本北海道進行學習交流,北海道自然學校的創辦人高木晴光幫我們安排了一個特別的考察點─二世谷(ニセコ)的道之驛。我在道之驛裏頭看見一個我在台灣未曾見過的景象:「所有的農產品都標示了消費者的資料,包括姓名、相片、電話和地址。」
▲農友古文錦的母親。
不同於台灣農民予人的苦情形象,道之驛的農民相片既生活又開朗,如一張是滑雪的相片。兩位輪值的農民站在農產品一旁,主動介紹農產品,或是回答消費者的疑問。接待我們的町公所課長,毫無保留地掀開財務報表,說明各項成本利潤等收支情況、本地和外地的消費客群比例。當下我們就想著:「消費者知道他所吃的食物是誰種的,如此做法在台灣可行嗎?」
帶著強烈的衝擊,旗美社大的夥伴回台後開始拜訪地方農會、農民等相關組織和人員。由於當時在台灣,這種「以農民販售自己的農產品,消費者可以直接面對農民,獲取農產品相關訊息」的農民市集,還是一個未曾出現過的作法,農會幹部和農民難以具體回應,然而一種覺得值得一試的好奇和期待,已經足以鼓勵我們嘗試;於是在日本返台後半年,我們在美濃湖美茵民宿辦了第一場旗美農民市集,此後以活動的形式陸續辦理了幾次,農民市集打開了一種想像,隨後有了自己的生命,陸續出現在許多地方。
時值社會處邀請社區和社福團體在鳳山的婦幼館前設攤活化廣場,於是兩相結合,催生出微風市集的原型,在二○○七年九月一日辦理了第一次的農民市集。旗美社大的願景是農村是一所學校,社大的本業在辦學,因此雖然後來沒有走上常態化辦理農民市集的道路,然而平日開課,以及數次市集所集結的農民,卻意外成為微風市集早期農民的骨幹,例如:來自甲仙蔓花生家族的農民,以及林憲輝等人。
二○○八年二月,張瑋琦接受社會處的委託,協助規劃了市集的精神與架構,歷經多次的討論,確立了微風市集的四大理念:一、對生態環境友善的:安全食糧、手工製造、地產地銷;二、健康的,學習的:與生產者面對面、與土地做朋友;三、利益回饋社區:避免中間商剝削、社區照顧;四、不惡性競爭。歷經一年的嘗試與磨合,在二○○九年一月三日將市集的頻率自每月一次改成每週一次,同時葉杏珍也加入了顧問的行列,六月時決定每個攤位每次繳交五%營收額做為公基金,十月十日成立微風志業協會,訂定了《管理規範暨罰則》、《攤位申請流程》等作業規範。隨後更陸續拓展了新客家文化園區、蓮池潭物產館和大統百貨和平店等三處地點。目前微風志業協會以設攤農民所繳交的公基金聘用了三名專職人力,以及若干名工讀生,完全自主經營。
除了市集的販售業務,微風志業協會同時也辦理各種產地參訪、農事交流以及食農講座,慢慢將自己嵌入南國的土地。如今微風市集成了眾多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種生活的節奏。南國有微風吹來,真好!
▲旗美社大書法班的學員,過年前也來微風市集寫春聯。
微風市集志業協會
微風志業協會的成員包括農民、社區、社福團體。市集雖在社會處的支持下成立,然而推動者、支持者和參與者,對於市集必須自主經營卻有高度共識,微風志業協會的成立正是此一共識的落實,志業則明示了一種基於信念的態度。工作重點包括一、以綠色生產消費的方式,建立健康的食物生產循環系統。二、照顧生產者,保障消費者食物安全,守護土地與人的健康。三、宣揚農村地方知識,促進城鄉交流,形塑及累積社會與文化資產。四、運用農民專業協力社區工作,發展互助互惠機制,創造農村活化與社福照顧共生。
▲林憲輝在市集結束後和大家說明相關事項。
微風市集家族
微風市集改為每週一次後,獲得在地消費者的積極支持,因此高雄市政府陸續規劃在其他地點設立市集,甚至民間企業一起邀請,發展迄今,微風市集家族已有四處位置:婦幼館、新客家文化園區、蓮池潭物產館、大統百貨和平店。
微風市集是農民、農產和消費者的大集合,也是天然色彩的博覽會,各種色彩鮮艷的農產都在這裡了,三色排列的芽菜,三色排列的蘿蔔,白紫相間的蘿蔔,還有市集上方的各色植物染布。
▲上至下分別為萵苣、莎梨橄欖、玉米筍、各種顏色的「紅蘿蔔」。
陳金和的蔬果粉
微風市集的農友幾乎都來自高雄當地,大部分販售大同小異的當令有機蔬果;然而,有些農友卻有獨特的產品,例如:來自橋頭的陳金和,市售的玉粉澱粉幾乎都由基改玉米製成,但他卻以自行種植的玉米研磨而成老玉米粉;市售的地瓜粉多為樹薯製成,他卻以自行種植地瓜加工製成地瓜粉,此外還有菊苣粉。
▲陳金和手上拿著造型獨特的蘿蔔,想嘗試看看有機種植可以保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