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就在去站所的路上
2015-02-24・城市生活的初衷
文‧攝影/張怡潔(企畫部專員)
自二○ 一三年起, 主婦聯盟合作社導入站所視覺工程,基本的標誌、標準字、色彩、招牌、制服等系統性的規範,統整每間站所的空間形象。走進站所,你首先發現的,可能是一面柔和的粉綠色牆面,代表著社員對綠色生活的想像與實踐,散發木頭香的陳列架,讓空間溫暖活潑起來。以「愛的料理,食的力量,我們相信消費可以改變世界」為核心理念,串起站所視覺的實體呈現,小至包裝、海報,大至招牌、鐵捲門,這句溫柔而堅定的話語處處提醒著我們買菜這看似平凡的日常小事,具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攝影|王韻雅)
看得見生產者的站所
二○ 一三年站所視覺以「社員的另一個家」為主題,期望營造出家的歸屬感與安適感,空間的建置開始帶入社員參與。合作社的成站不同於一般的拓點,而是當一地區集結的班或社員到達一定數目時,才會開始考慮設置站所,往往是社區之間的社員共同努力,一起開會、奔走探查合適的地點才能促成。
確立成站之後, 合作社開始進行空間設計和配置,並向當地的社員說明、導覽空間。由此,社員開始有了雛型可以發想,未來能在站所做什麼?藉由參與地區營運,社員一起規劃教室空間,佈置出「自己的空間」。對社員而言,站所的成立,除了方便了日常生活的採買之外,教室更是一個能和社區的朋友彼此相聚,共煮、共學、共育、共老,或甚而實現自己理想生活的地方。例如:竹北站多是年輕的社員媽媽,教室裡佈置了童書櫃和兒童玩具,在站所採買的同時,孩子就能待在教室裡讀書、玩耍。
二○一四年進一步以「看得見農友與社員的臉」為主題,期盼加深站所與產地的連結。我們反思在一般超市之中,只能看得見生產的最終型態─產品,而前端的生產者、生產過程及產地狀況卻是隱沒其後的,往往只能藉由價格和包裝來決定產品的價值。因此合作社期盼站所能不僅僅是社區的另一個家,也不只是提供產品的平台,而能扮演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相遇相知的橋梁。二○一四年起,每包蔬果袋上貼著每位農友名字的標籤,如同過去農村時代,家裡的食材都是鄰坊間的親朋好友種的, 多了一分安心與感謝。
此外, 社員應該有發現站所裡陸續多了農友與生產者的照片、小故事以及合作社的米產地地圖,在挑選產品、緩慢的移動動線中,細細閱讀。二○一五年的計畫是在站所呈現合作社完整的蔬果農友地圖,也能在貨架上看見每位農友的農場介紹和農友臉譜。除了空間視覺的平面文宣呈現,站所經常舉辦生產者面對面,社員和生產者的對話、交流,讓站所不僅是社員之間互動的場域,也是與生產者相遇的起點。
環保安全的空間工程
「在這條街上走著,遠遠就能聞到站所的木頭清香。」二○一四年三多站成立之初,一位社員曾經如此形容。近幾年開始,社員應該不難發現,新成立的站所使用木造的自然風格,捨棄一般超市大面積式的密閉透明玻璃,設置推開式窗戶,冬天時開窗讓空氣對流,不用開空調,減少空間的耗能。部分站所的木窗框是可拆卸式、或是回收窗框,減少搬遷時須拆除的部分。而建置門面須評估原有空間,保留可用的設計,適量修整以減少建置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例如:東區站就地整修,盡量保留了原來的紅磚牆;三多站保留前一家店面原來的木頭裝潢,工務陳伯棠以之為基礎發展出符合合作社自然風格、又獨具特色的門面設計。
內部空間開始逐步考量環保與節能設備的建置,抬頭看向天花板,新成站不使用傳統的日光燈管,全面改用LED平板燈,初期建置成本較高,長期下來節能效用不可忽視。此外,三民站的整建與台東非營利組織「向陽薪傳木工坊」合作,設計製作咖啡區的桌椅。向陽工坊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立,師傅由當地原住民組成,藉由木工創作開創就業機會,讓族人能返鄉扎根,木料使用台灣在地、來源合法的漂流木材。「目前台灣的木頭建材幾乎九十九%都倚靠進口,未來合作社希望能朝向使用更多本土的合法木材,取代進口,做到真正的低碳環保。」工務陳明澤如此期許著。未來成站的目標不只期望落實環保、達到社員需求,更希望結合社會弱勢團體,讓影響不僅止於食的力量,共同購買的空間也能改變社會。
【BOX】
社員藍染 點亮三峽在地文化
百年前,三峽曾是台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也是藍染的染料植物「大菁」的產地。從班轉型為站所的三鶯站,親密而活絡的十幾位地區營運社員,一同聚在三峽「甘樂文創」的老房子裡,由社員柳樹婆婆教大家手做藍染,布置教室空間。(攝影|吳梅相)
老物新生 延續舊竹北站時光回憶
舊竹北站搬遷到寬敞明亮的新址了!但屬於舊站時光的點點滴滴沒有跟著結束。櫃台抽屜有好幾種不同的木頭顏色。工務游登欽搜集了舊竹北站可用的舊家具和櫃台,請木工重新拼裝,變成更為獨特美麗的櫃台,繼續寫下新的故事。
社員咖啡休憩區 台灣原鄉的樸實觸感
向陽薪傳木工坊的師傅們擅長利用簡單的加工與設計手法,賦與漂流木新生命。三民站咖啡區的桌椅即是簡單裁切的木頭,與黑色段鐵組合成線條洗練的工業風格。桌椅與牆面上漆皆是使用對人體無害、無化學成分的自然塗料。(攝影|王韻雅)
雨水與紫藤 用大自然解決日常問題
為了節水的環保考量,多間站所皆設有雨水回收系統,其中后庄站供水量最大,台灣雨季的半年時間裡,一、二樓廁所用水皆能全靠自然的雨水。戶外規劃了攀藤的遮陽棚,已種上紫藤,靜待時間讓大自然的清涼綠意解決西曬問題。(攝影|吳珮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