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擇安全食器到合作社減塑行動(下)
2017-11-01・契作與農友打勾勾
文/歐陽惠如‧第六屆社員代表
二○一七年八月九日合作社關新站舉辦的安全食器具講座中,姜淑禮教導安全使用塑膠食器的原則:「我自己是只要沒有溶出、變色、異味、汙染、發霉或剝落的狀況下,盡可能重複利用現有的塑膠容器,因為不想多一個塑膠垃圾。」若不想使用塑膠製品,她建議可改用陶製品做為替代品,首先原料土的來源沒有重金屬汙染,經過高溫燒製後會比較安全。但如何得知燒製溫度?姜淑禮說:「反映在價格上,不同燒製溫度的能源消耗率及製成率相差甚多,雖然貴的不見得好,但是便宜絕對沒好貨。」另外要注意的是,釉彩有含鉛及鎘等重金屬的疑慮,選擇食物接觸面以土原色為佳。
如何挑選煮食鍋具
主婦日常煮食會用到各類鍋具,價格高低不一,瞭解鍋具特性及挑選也是一大學問。各種金屬導熱性不同,金、銀、銅及鋁鍋的導熱性佳,都是很好的鍋具材料。但金屬在酸性環境下,容易產生氧化反應,所以不建議使用金屬鍋具烹煮酸的食物,如蔬菜、果醬。以往曾有使用鋁鍋會導致失智症的傳聞,目前相關研究無法證實其關聯性,家中鋁鍋煮水、煮飯並無風險,若仍擔憂就避免煮酸的食物。
鈦鍋屬於惰性金屬,但導熱性較低也較耗能;陶瓷鍋加熱速度慢,但蓄熱力佳,適合小火燉煮慢熬;鐵礦中的碳含量會影響鐵鍋製作時的延展性及硬度,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鑄鐵鍋,碳含量高,硬且脆,需注意避免敲撞;生鐵鍋含碳量較低,易延展、較輕薄。但鐵鍋的缺點是容易生銹,生銹後可以繼續使用,但必須將鏽塊刷洗乾淨,以免食用後造成腸胃道損傷。
最容易保養的鍋具是不銹鋼鍋,成分是鐵加入至少十‧ 五%的鉻形成不銹鋼,鉻活性強,氧化後在表面形成緻密的氧化鉻不銹表層。姜淑禮傳授使用小撇步:鹽會讓金屬更易氧化生銹,建議盛盤前才調味。市面上不銹鋼器具會標示200、300及400系列,200系列錳含量較高,只適合用來洗菜及盛裝食物;烹調煮食器具選擇300系列;400系列硬度高,適合做刀具。
主婦愛用的不沾鍋,外層塗料為聚四氟乙烯,也是一種塑膠,俗稱鐵氟龍。姜淑禮解釋,鐵氟龍是杜邦公司專利Teflon 的譯名,其他商品不得使用該名稱,但許多標榜不是鐵氟龍的不沾鍋,其塗層同樣使用聚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具不沾黏、抗酸抗鹼、幾乎不溶於所有有機溶劑等優點,但其加工助劑全氟辛酸(PFOA)為致癌物,當表面有刮痕或烹煮溫度高於二百六十度,全氟辛酸可能會溶出。姜淑禮提醒,不沾鍋要當作消耗品,大約兩年需要汰換一次,產生刮痕或沾黏時應立即更換。烹煮時應先倒油,食材放入才開火,使用中小火,溫度不要超過二百度,不得空燒,不要使用堅硬鍋鏟,可延長使用壽命。
鍋具選擇固然重要,使用不當傷害更甚。姜淑禮提到,曾有報導指出台灣民眾罹患肺癌者,煮飯者比不煮飯的人高出許多,她提醒鍋具外層務必洗乾淨,開火前抽油煙機就要打開,且烹煮全程皆應開著,以免吸入濃濃的致癌氣體。
合作社減塑進行式
曾任總社生活材委員會主委的姜淑禮, 長期關注合作社產品的包裝材質,她表示合作社多數包材是PE、P P、PET材質, 包括分切蔬果包覆的保鮮膜、豆漿瓶、牛奶罐、葉菜類包裝塑膠袋等等;米袋外層為NY,內層為PE。針對社員提問:合作社為何不做葉菜類塑膠袋回收?她解釋,重複使用有交叉污染、責任歸屬等問題。台灣目前沒有落實塑膠袋回收再利用,回收的結果仍是送進焚化爐,期待未來有配套措施。而合作社為達到減少垃圾量,設計原則是越薄越好,她鼓勵社員一個塑膠袋至少使用三次再丟棄,丟棄前要瀝乾水份,含水量過多會造成焚化爐降溫而燒出劇毒氣體戴奧辛。
姜淑禮提到,一直以來合作社的產品開發理念就是減少不必要的包裝,近年減塑風潮興起,很多社員覺得合作社沒有大動作減塑,事實是:合作社能減的應該不多了。但合作社還是努力找出更環保的減塑方式,也持續進行包裝減塑計畫,例如逐步改採可回收的網袋包裝瓜果根莖類食材,包括奶皇包去除塑膠托盤、梅花火鍋肉片去除保鮮膜與托盤、去除軟毛牙刷蓋套及改為紙盒材質、顏色護髮粉不附浴帽及手套、改為單包裝等等。這些改變或許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需要社員共同理解與支持。合作社在減塑這條路上不會停止,也希望社員們共同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