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青新」食農學社群
2018-10-01・地區營運,一起走!
文.攝影/張文彬.曬書店店主
「曬書店」所在的台南市新營區,是位處嘉南平原上的一個平凡小鄉鎮。嘉南平原習稱台灣的糧倉,農作興盛,農漁村聚落散布各地。自政府推動「新農人計畫」以來,據統計至二○一七年為止,台南市新農人已超過一千人。
這些新進從農人口對既有的傳統農村與農業會帶來哪些改變?他們又遭遇哪些生產與生活上的課題?以及有否可能在各地的「食與農」社群關係中產生量變與質變,值得持續追蹤與關注。
新近閱讀的兩本書正好提供了可參照思考的理論觀點與實際案例。《食農社會學》集結日本十多位食農專家學者的專論,從巨觀的視野探討食農議題的諸多面向,以社會學的角度點出食農問題的核心,剖析工業化農業生產與市場商業邏輯如何運作,並用農藥、畜產、廚餘垃圾為例,追溯食安危機的根源,同時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最後佐以日本的地方實踐案例,提供另類發展的可能性。
《東京農業人》則是由「東京寫真學園」畢業的新銳攝影師團隊實際走訪位處東京近郊的農友,藉由動人的照片與採訪文字展現三十多位東京農業人的故事與職人精神,讓人們看見務農的價值、品牌經營的智慧與創新傳承的美好。
多元類型的農人與農家
在《食農社會學》有篇專論〈農之擔綱者—多樣化的方法〉,指出所謂「農之擔綱者」,其中的「農」不單指作為產業的「農業」,還包括糧食自給自足以及農村生活中與「農」有關的各種事物,而所謂「擔綱者」就涵蓋在當地從事與農相關事物之人、組織或團體,也就是不局限於傳統「農家」概念,而包含了以不同形式居住在農村的各種人群。
這篇專論進一步分析,就算是農家也是非常多元,這其中除了在地世代務農的類型,還有從外地搬到農村的「新進從農」(I turn),或是主要為嚮往「田園生活」而移居農村或不定期前往協助農作的「J turn」,也有原本在其他地方工作後來再返鄉繼承家裡農業的「U turn」。另外,這些從農族群還包含不同年齡層人口,以及「退休歸農」或專業農、兼業農、半農半X、「受僱從農」等各種不同的身分角色。
對「農之擔綱者」多樣性的理解其實有助我們釐清「新農人計畫」推動前後迄今呈現的這波返鄉務農現象,避免掉入「新農人」多是不適應都市生活的年輕人或者文青式懷舊鄉愁的刻板印象。對促進地方的食農社群發展與深化而言,認識社群成員的多樣性更是重要的提醒與功課。
建立在地食農行動網絡
《東京農業人》呈現的三十多位小農職人對「地產地消」的理念顯得有志一同,身體力行。在銀座大樓屋頂養蜂採蜜,搖身一變成為只能在銀座街上享用的飲料、點心及餐廳料理;餐廳打造自家菜園提供新鮮安全食材,菜園同時也可充作結緍典禮會場;多數農場都設置直賣所,提供附近居民及學童體驗、參觀、消費。
「地產地消」是食農運動標舉的重要理念,除了個人關注的食物健康安全,背後還有更深刻的人與土地環境之間的關懷,也需要在地穩固與綿密的社群網絡的支撐。曬書店自今年年中起參與了由在地社區大學、非營利組織和店家、農友共同發起的「小青新農學社」,計畫以小農、青農及新手農夫為主要支持對象,從「如何在農村穩定好生活」的角度出發,連結更多在地店家與消費者,形成與農政單位或農會等主系統互補的小網絡,開展創新與實驗性的行動方案。《食農社會學》和《東京農業人》這兩本書提供我們許多思考新方向與真實案例的參照。
▲書店不只是陳列書籍的空間,而是匯集價值理念與人群的文化行動基地,因而曬書店承租一棟透天厝老房子,有更充裕的空間辦理講座、課程、影片欣賞,乃至小型展覽與演出,同時提供在地友善環境的農產品販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