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減廢:傘亮第二春
2017-12-01・產品故事
文╱吳蕙芬‧企畫部經理 攝影╱潘嘉慧
▲「主婦護食安•合作好生活」園遊會義賣樣式繽紛的傘布環保袋。
主婦聯盟合作社舉辦「主婦護食安•合作好生活」園遊會,於二○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在臺中圓滿落幕。當天,相信眼尖的社員已在市集注意到生活者工作坊的新產品「傘布環保袋」,目前有提袋、背包雨衣、面紙套,繽紛的配色、細緻的車縫吸引不少目光,當聽說使用回收雨傘布製成,更不禁讚嘆化廢品為神奇的巧思,變身為美觀實用的日用品。
朝向理念的深處
回顧主婦聯盟合作社二十多年來的共同購買歷程,生活者工作坊以不同的形式相伴。從共同購買初期成立媽媽生產班開始,一九九四年成立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之後改為生活者工作坊,以製作食品加工品為主,如各式果醬、辣椒醬、拌醬、泡菜、冷凍熟食品等等,以及環保產品,如環保家事皂。而後二○一五年負責人翁美川於臺北北投成立智立勞動合作社,積極以社間合作為理念推展食品加工事業。
此時,生活者工作坊更明確定位為「循環型資源再利用的社會企業」,教導奇夢子( 精神障礙者)夥伴利用回收廢油製作環保家事皂,不僅保護環境、物盡其用,也培養奇夢子的謀生能力,創造社區內的工作機會,帶領就業弱勢者進入社會經濟體系裡貢獻勞動力。一路上所面對的挫折與失敗,成為生活者工作坊成長茁壯的養分。
▲展示傘布製成的背包雨衣,同時宣傳2016 年社員代表、區營運委員選舉。
搶廢的勇氣
回想製作傘布環保袋的契機,由於臺灣颱風多、降雨量大,翁美川觀察發現雨傘的使用量及汰換率極高,廢棄量更是驚人。她說:「廢棄雨傘的傘骨雖能進入回收體系,但傘布僅有進入垃圾場焚燒一途,以石化原料製作的傘布經過燃燒後,不但造成污染, 生命週期短的產品也是浪費,這些廢棄用品難道只有『不要就丟掉』的思維嗎? 」
深度參與共同購買運動的翁美川、呂美鸞不斷思考傘布再利用的可能性,後來知曉生活者工作坊成員鍾麗華擅長縫紉與拼布,在配色及材質結合上有優秀品味與美感,因此邀請她教導如何將傘布做成提包、環保袋。
回收傘布並不輕鬆,傘布品質不盡理想之外,開口尋求壞掉的雨傘而感到很不好意思也是原因之一。透過成員林玲仙得知有間雨傘工廠,將報廢大量瑕疵傘,緊急間幾個人幫忙搶救準備送進焚化爐的二千多把傘。「我們慢慢學習到,大膽的說:那個不要的就給我! 」翁美川分享,只要有行動就有機會,而且雨傘工廠老闆非常高興生活者工作坊願意接收這批漂亮的瑕疵傘,讓它們有更好的去處。
▲鍾麗華向站所義工示範傘布提包版型如何拼合假縫。(攝影/林玲仙)
社區互助交流聚點
傘布環保袋在園遊會初試啼聲獲得好評,讓翁美川增加不少信心。但是生活者工作坊人力仍有限,除了固定成員翁美川、呂美鸞、鍾麗華、林玲仙四人,以及不定期幫忙的大直、公館、士林站等站所義工,希望未來結合社員的力量,從生活中的減廢開始,回收家中不要的雨傘,並在站所舉辦教作製程,首先是拆傘布、傘骨,經過洗淨、晾乾、熨燙之後,拼貼車縫,藉此延續物品的生命週期,也增加附加價值。
除了建立小型勞動事業的雛型,讓生活者工作坊成為一個互助交流的平臺, 在此學習、換工、聊天,不僅增加婦女二度就業機會,也活絡了自立自足的社區經濟。在翁美川的眼中,似乎已建構出共老藍圖了!
借鏡日本、韓國姊妹會對於社區經濟的支持,小型生產者初期多以合作社為主要供應通路,例如幸福中心生協媒合單協與小型生產者,強化共同購買力道,同時扶持小型生產者、準合作社穩定成長。主婦聯盟合作社現今已有六萬多位社員,有足夠的影響力思考如何凝聚行動,支持生活者工作坊的傘布環保袋減廢計畫,彼此協力轉化為實用的生活用品,積極扶持女性自主勞動事業,進一步落實合作社七大原則之一「關懷地區社會」。
▲翁美川於公館站生產者面對面活動中推廣傘布環保袋,帶著社員拆傘布。(攝影/潘君怡)
文/潘嘉慧
走進生活者工作坊,幾個媽媽圍著一張桌子,忙著拆傘、洗拆熨傘布、重組布料,經過多重工序才能車成一個環保袋。堅持著推廣環保運動的精神,將廢棄雨傘變成實用物品,讓資源生生不息。公館站被這樣的精神感動,也成為協力的一員。2016 年8 月10 日,公館站邀請負責人翁美川分享生活者工作坊的故事,十多位社員一邊聽故事,一邊幫忙拆傘布,雨傘運動就此展開。站長潘君怡說:「一開始跟大家收集雨傘時,經常聽到:『啊!我昨天才丟了一把壞傘呢!』持續了一段時間,才漸漸形成一種回收習慣。」現在每隔一個月召集志工幫忙拆傘布,以行動成為生活者工作坊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