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狂想5.0與大豆春秋元年

2011-10-01・產品故事

文/張雅雲 圖/湯正川

二○一二年喜願麵包坊持續本土小麥契作,擴大生產面積挑戰「萬分之一」的門檻。此外,喜願更跨出實踐本土糧食自給的另一步,組織喜願大豆特工隊展開春秋元年。「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這世界會傾全力來幫你」笑稱自己是無敵樂觀加土匪性格的喜願麵包坊施明煌如是認為。

小麥大豆同學會
因為栽種本土小麥,幾年下來施總兼和參與契作的農友也培養出一種默契,在每年播種前一起聚會,確認彼此的栽種共識,交流經驗,讓大家真實看見跨區域一起努力的夥伴,或長或少、或男或女,大家都是同學,也因為小麥一「同」來「學」。八月二十六日喜願麵包舉辦一場「麥田狂想4.0回顧與前瞻暨喜願大豆特攻工隊見面會」,這場見面會充滿驚喜與祝福,就從施總兼的光頭決心說起吧!(*註:施明煌在麵包坊裡什麼都兼,日常以施總兼自稱,故以下均稱施總兼)

「光頭和黃豆很像吧!黃豆沒種出來之前,我就一直維持光頭。」為了迎接栽種大豆這任務,施總兼以新造型和大家見面,苑裡農友吳文雄班長說「好啊!一起剃光頭」,另一位苑裡農友吳水池看了照片則說「種田要晒日頭,剃光頭,頭殼會晒傷啦!」施總兼和農民的話語兼具浪漫和務實的情懷。浪漫為農業帶來動力,務實帶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浪漫與務實的位移之間,下一步正穩健開展。

本土小麥契作,跨越「萬分之一」的目標
台灣一年進口的小麥量是一百二十萬公噸,這數值如何轉化成台灣民眾有感的努力目標,施總兼做了一項意義深遠的換算。施總兼說:「麥田狂想5.0栽種農友數沒有增加,但契作面積會擴大到20公頃,預估產出120公噸,這個數值剛好是進口小麥總量的『萬分之一』,這是二○一二年要跨越的目標。」

萬分之一或許是微小的數值,這當中串起的卻是台灣整個小麥製品完整的產業鏈:「有」小型麥農的生產連結,「有」加工業者願意投入本土麵粉的輾製,「有」本土小麥差異及不同產區的資料庫,「有」更多業者願意將本土小麥運用在產品開發上,「有」更多本土小麥的製品可供消費者取得。必須累積這麼多「有」,本土小麥才是真正走入常民生活,對於提高糧食自給,也找到更廣的行動舞台。

大豆特工隊,開啟本土雜糧春秋元年
年初的喜願小麥契作農友的環島行(註),透過跨區交流,農友著實看見農業的可能,墾丁畜產試驗所陳嘉昇博士十八年來堅守崗位推動雜糧輪作,陳博士執著的信念不僅燃燒了施總兼,也在一些麥農心中撒下種籽。當施總兼向陳博士提起要組「大豆敢死隊」一起來種豆時,陳博士馬上回說「敢死隊,會沒人敢來啦!」,於是從敢死隊改為「喜願大豆特工隊」。

綠豆、黃豆、黑豆都在特工隊的栽種之列,今年以黃豆和黑豆栽種為主。施總兼經過四個月鴨子划水般的種源蒐集努力,一共獲得四支本土黃豆品種和一支黑豆品種。同小麥契作的共識,第一年栽種的大豆種子,由喜願麵包坊免費提供,契作農友負責栽種,如果有收成就把種籽還給喜願,如果被老天收走了也就作罷。此外,施總兼也鼓勵農友留種作為來年栽種的種子。

前陣子車禍受傷的苑裡農友陳文龍不減栽種大豆的興致,沒有條播機械的他,早在腦海盤算如何製作簡易版的條播設備。陳文龍說:「不能彎腰,我就想用保特瓶加上一截水管,應該也行得通。」面對每個關卡的挑戰,農友展現無限的生活智慧。

大豆特工隊,共同響應無基改農區
主婦聯盟從一塊豆腐的學習,了解到基改食品的疑慮和風險,確立反對基改的立場。近幾年合作社、基金會、台大農藝系郭華仁老師進一步倡議推動成立台灣的無基改農區,邀請生產端一起努力。這回施總兼也邀請大豆特工隊的農友共同響應,不僅選用台灣在地的大豆品種力抗基改的風險,也提醒農民對於育種、採種、保種的重要。

如果能為農業做一件事
二十六日的見面會還有各方朋友帶來的祝福。有紀錄片導演陳懷恩帶來麥田狂想的影像紀錄,農友看見自己出現在影片中也覺得自豪;台大教授盧虎生也加入學術端的研究,後續將派研究生到各小麥栽種地架設監測設施,建構出「台灣小麥品質地圖」;統一麵粉的姜文龍再次為農友分析二○一○至二○一一年各地的小麥品質,這也像是農友這期的栽種成績單;協助架設喜願小麥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的網絡行動科技,也向大家介紹新改版的網站,新版網站不僅看得見生產端的狀況,也可以線上訂購喜願全麥麵條,還有趣味的「小麥學堂」也可以測驗對本土小麥的認識程度。

對於本土雜糧復興的多元可能,已經有一群人很認真的玩,並且是玩真的。如施總兼所言「台灣民間活力還在,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當務農這件事不是只有農友默默進行,而是有很多人來關心並找到可參與的角色,台灣農業的未來值得期待。(作者:企畫部推廣課課長)

註:喜願小麥農友環島行相關報導,請見月刊89期與90期(2011年2月號與3月號)

原刊登於2011年10月97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