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你問我答—常見問題反映選輯
2019-09-04・產品故事
資料提供/產品部 文字整理/莊佩珊 圖/企畫部提供
「芭樂坑坑疤疤能吃嗎?」「最近文蛤為什麼常臭掉?」社員發出疑問、表達意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填寫問題反映單。反映單不僅是社員針對產品最直接的回饋,也能持續累積產品的知識面向。讓我們看看上半年度反映單較常見的問題,以及社員最關心的:產品品質不夠好嗎?是否還可以用?
芭樂
合作社的芭樂為友善種植之有機芭樂,有時會看到條狀傷痕、褐色傷疤或白色附著物等,讓社員懷疑其可食性。對此合作社產品部表示「外觀不影響食用」,請社員安心利用。
產品部解釋,有機種植因不灑農藥,生產者在芭樂為小果即套以果網保護。如在成長過程中,果網摩擦到幼果細緻的表面,即產生條狀印子,並不是病變。
此外,芭樂種植在低海拔地區,環境本身蟲害就較多,常見者如薊馬、吸果夜蛾、夜盜蛾幼蟲等。蟲子起初在果皮上咬出小洞,但隨著芭樂成長,咬痕漸大成一塊褐斑,稱為傷疤,但多僅在表面,並不影響果實內部。另一常見蟲害為介殼蟲,附著在果實蒂頭附近,呈雪白色,或因染塵變黑,但摳除後若果皮完整無腐敗味,仍可食用。
芭樂皮薄,風吹枝葉拂過表面即可能畫出傷痕;加上低海拔種植蟲害多,因而芭樂外觀偶有褐色斑塊。合作社也會嚴格篩選,務求在可食的狀態下,儘量珍惜生產者的努力成果。
食用建議
最佳食用時機在芭樂略呈霧白色,而非青綠色時。希望社員理解芭樂表皮褐斑生成原因,放心食用(將表皮削除即可),一起支持合作社的有機芭樂。
文蛤
2019年5月的產品反映單中,黑金文蛤超過200件;上半年度其他月份也有2到6件不等,文蛤死掉發臭或久煮不開口是最主要的問題。
生產者黃芬香針對文蛤死掉發臭的問題,說明每年3至5月逢季節變換,南北風轉換導致地底溫度升高,再加上溫差大,文蛤開始準備繁衍下一代,卻也因此身體虛弱。體弱的文蛤收成後,雖一息尚存,卻容易在運輸或儲存過程死亡。另外5月間,產地的大雷雨也迫使生產者必須使用機器採收,相較人工採收也比較會造成文蛤破損,進而死亡。
而關於文蛤烹煮後不開口,黃芬香解釋文蛤在收成時如果受到驚嚇合起,有些會夾到自己的斧足,也不再開口。這種狀況雖會導致吐沙不完全,但不影響風味。另一可能則是文蛤送至站所才死亡,因時間很短,社員利用時雙殼尚未鬆開。雖然外觀上與前者無異,但此種文蛤有異味,不可再食用。
食用建議
文蛤烹煮前先置於常溫25%鹽水,不超過2小時,吐沙後再烹煮。未使用的文蛤置於袋中,袋口綁緊,直接放入冷藏即可,切勿放冷凍或加水放冰箱,文蛤會死亡。黃芬香表示,文蛤一死就有酸味,容易分辨,建議開封洗凈文蛤後,即挑出異味者。另合作社監事姜淑禮則建議開封後挑完一輪,再吐沙,之後再檢查一次。
蛋
合作社的雞蛋利用度高,半年來社員反映大致有3種:血斑蛋、蛋白蛋黃混雜、聞起來或烹煮後看起來不新鮮等。這樣的蛋是否還可以吃?
血斑蛋是反映單中的第一名,包括蛋中帶血、蛋白有紅點、呈現一坨紅色,甚至煮完呈紫黑色等。此種狀況容易發生在剛開始產卵的母雞,因下蛋時過於用力或驚嚇等原因,導致輸卵管表皮組織剝落,形成血斑蛋,一般食用上不會有疑慮。但若血斑太嚴重,如大塊血斑或煮熟後蛋白變鐵灰色,味道較差,則不建議食用。
另一個常見反映則為蛋黃不成形、蛋白偏水、蛋白蛋黃混在一起。產品部表示有時雞齡較高的雞隻,蛋會較大、水分較多,但營養是一樣的。而合作社也會跟生產者了解雞隻更換時程,以避免過大的蛋在蛋盒中擠壓受損。另一可能則是氣候因素,例如因天氣炎熱以致雞隻多喝水少進食,因而蛋裡面的水分提高。此外氣候變化溫差大,也會讓蛋流失水分,蛋黃膜變得較脆弱,以致蛋黃破掉。
產品部也表示,許多反映單以蛋黃不成形,蛋白偏水等說明蛋不夠新鮮,事實上是因為上述的幾種情況導致蛋的型態變化,並不一定是不新鮮所致。
食用建議
溫度變化影響蛋的保存,請置放於冰箱冷藏。此外,因冰箱門開關頻繁溫度變化多,可考慮將蛋放在冰箱內部,較能保持溫度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