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憶中發掘米香年味

2023-01-07・社內大小事

文/潘嘉慧‧北南分社社員代表 圖片/企畫部資料照片 插圖素材/ Freepik.com

過年總少不了年糕等等節慶米食,月刊邀約幾位資深工作同仁一起聊聊合作社過往的年節米食,聽夥伴們聊起許多產品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點滴回憶在心頭,也讓人更珍惜餐桌上團圓的年味。

對你來說,最懷念的年節米食是什麼?是守在爐火前等待年糕蒸好那一刻,掀開蒸籠,蘿蔔、米漿的氣味伴隨著炊煙撲鼻而來的畫面;或是綻放如花的紅糖發粿入口香甜Q軟的滋味;也有人說是家人團聚時,泡壺熱茶配上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的麻粩……
 

畫面感十足的多穀爆米香

對北部的社員而言,2004年推出的年節限定「多穀爆米香」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2007年合作社指定原料如蕎麥、大麥、薏仁、黑糯米、燕麥等雜糧,2009 年則使用農友白坤山種植的糙米,還邀請爆米香達人張志成,年節前每週開著小貨車到三重總社廣場前爆米香,爆破聲一響,白煙噴發,炙熱的米香噴撞入袋,倒入大圓盆中拌入麥芽糖漿,入模趁熱擀平分切後,再交由物流同仁協助包裝。企畫部夥伴賴婷鈺回憶著:「那時候在辦公室裡都可以聽得見『碰!』爆米香的聲音,整個廣場充滿了米香,很有節慶感。」

產品部蔡二仰記起那段協力包裝多穀爆米香的日子,「物流部的施金理將做好的爆米花移至物流區包裝出貨,為了避免爆米香受潮,用米袋包裝封口保存,趁新鮮送到站所。」新店站長余淑姍說:「我記得那個爆米香,無論是原味或是雜糧口味都好好吃。」

多穀爆米香雖然僅供應約五年,卻讓曾經利用過的社員懷念久久。後來衍生開發的年節零食「鹹酥鍋粑」,在第一年供應時也吸引社員搶購,深受大家喜愛因而成為常態上架品。

三重總社前現場爆米香是資深職員難忘的回憶。

指定原料保留傳統年味

從共同購買時期開始,翁秀綾等人拜訪三芝農婦江花香,請阿香姨在年前農忙之餘蒸發粿供應社員,用相思木柴火蒸炊的紅糖發粿從最初六百個,逐年增加到三千多個。因為社員數成長,阿香姨僅用一口大灶無法滿足需求量,才轉由生產者餐御宴接手供應紅糖發粿。蔡二仰說:「一直以來,紅糖發粿都是用合作社指定用米,用料單純。」散發蔗糖香氣與純米香、口感Q彈的紅糖發粿 ,是許多社員每年必會支持的年味之一。

最早期的年貨發粿是請三芝農婦江花香(右)等幫忙手工製作。
發粿米漿倒入瓷碗中準備炊蒸,眉角是要倒到全滿,粿才會發得好。
讓採購同仁又愛又恨的蘿蔔糕,無防腐劑及添加物,效期短保存不易,過程中稍不注意便容易酸敗。為了讓社員拿到最新鮮的蘿蔔糕,必須分批下單,產品部採購專員陳妍如說:「我最怕接到站所電話追問蘿蔔糕還沒送到。」遇上年前物流大塞車,對效期短的蘿蔔糕便是一大考驗。

近幾年曾因為氣候影響,與農友契作的白蘿蔔減產,為了讓社員過年有好彩頭,緊急改用餐御宴合作的有機蘿蔔原料製作。對於採購同仁來說,為了確保貨暢其流,調度的工作非常有挑戰性。
 

為米食找到新出路

賴婷鈺說:「對年貨印象最深刻的是,全社都會動起來,很有過年的氛圍,合作社的年節米食都很真材實料,就像是家裡媽媽的味道。」早期社員數不多,年貨品項相對單純,年節前各部門紛紛投入加工、包裝的生產線。

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社員年紀增長,注重養生健康,對年貨零食需求降低,而新一代社員對即食年菜的需求提高。以往推廣傳統米食僅能從吃法上做變化,例如年糕包餛飩皮炸成金元寶,年糕切片包酸菜、青蒜成為甜鹹皆宜的吃法,或是沾裹麵皮炸到外酥內軟;現在則必須朝更多元的米食加工品邁進,發掘適合新世代年輕人的年節米食,在節慶氛圍中找到米食新生命。如何從傳統中看見新的可能性,社員不妨一起動動腦,提供米食新品開發建議,透過生活材委員會為本土米食找出路。

資深夥伴 最愛哪些年節米食? 合作社的麻粩很有古早味,不論芝麻、或早期的花生口味都是家中年節必備。 木柵站長 羅鈴玉  合作社的發粿不會太甜,口感又Q,真材實料,不像市售有些吃起來有酸味還會加色素染色,我一次可以吃掉半顆。 新店站長 余淑姍  我對爆米香印象最深刻,融合節慶年味與兒時記憶,合作社的麻粩、寸棗是我必備的年節零食。 企畫部 賴婷鈺  雖然我會自己做蘿蔔糕,但沒時間的話,我還是會買合作社的蘿蔔糕,既方便且蘿蔔料十足。 產品部 蔡二仰  我最愛紅豆年糕,裡頭有滿滿的紅豆,是採用屏東福來伯的紅豆。 產品部 陳妍如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