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也可以是粉絲經濟!
2016-11-01・生活提案
文/王常怡.北南分社社員、曾任《綠主張》月刊主編 攝影/張正揚
▲高橋博之和月足吉伸(左)仔細端詳《食鮮限時批》其中一位譯者簡嘉潁(中)在旗美社區大學工作時製作的「農村童年」明信片。
在TED一場演講中〈Know your food, change the world.〉,《食鮮限時批》一書作者高橋博之一手拿著蘋果手機、一手拿著產自日本東北的新鮮蘋果,闡述自己創辦《東北食通信》雜誌的核心理念。這樣的表現方式,真是神來一筆!網路改變了很多事,例如當講到「apple」這個單字,年輕世代想到的會是手機而不是水果。
這兩種蘋果有什麼不同之處?應該可以列舉出不下一百種,但最大的不同是:提到蘋果電腦與手機,我們會想到賈伯斯;而提到「An apple per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這個蘋果,不會出現任何一個活生生的人。也許吧!關心農業的人會想到堅持做傻瓜的蘋果阿公木村秋則,主婦聯盟合作社資深一點的社員會想到曾合作過的蜜蘋果農友邱錦城。
每個行業都需要明星,農業也是。《食鮮限時批》的日文書名就是《所以,我讓農家成了明星》(だから、ぼくは農家をスターにする)。書中介紹的《東北食通信》雜誌極其有趣,買雜誌送食材。高橋說,每個食材都有故事,培育食材的人到底是怎樣的人?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抱著怎樣的哲學從事生產?孕育食材的大自然又是何種風貌?《東北食通信》說的就是這些生產者的故事。
雖然還沒有機會親眼看到《東北食通信》雜誌,側面來看此刊物某個程度上也是偶像雜誌。可不是嗎?那些被報導的生產者,後來在社群網站上有了粉絲專頁,食通信讀者就是他的粉絲。粉絲們非常關心這些農家的點點滴滴,當風雨來襲、必須搶救農作物時,粉絲們會組織起來前往協助,農家們也會定期或不定期前往東京等地與粉絲們見面。
▲參訪美濃開基伯公,欣賞《瀰濃庄開基碑文》。
相信自己是改變的力量
這樣的雜誌內容與活動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是啊!站所不也常有「與生產者面對面」的活動嗎?你正在讀的這本《綠主張》月刊,不也是某種類型的食通信嗎?合作社成立的宗旨之一,不也就是促成消費者瞭解產地、認識生產者嗎?喔!不,在合作社,我們並不只是消費者,而是生活者。
「生活者」這個詞,在日本極其響亮,就連總理選舉中也曾出現「生活者大國」的口號。高橋在這本書中也提到「當事者主義」,曾經從政的他認為,民主(選民)與農業(消費者)都有類似情況。很多人對現況不滿,卻認為改變現狀是別人的事,自己只是看臺上的觀眾。他鼓勵大家拋卻壁上觀主義,他相信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高橋博之(後排右四)等一行人來到美濃擁有三代製油歷史的「南頭河」麻油小作坊進行交流。
讀這本書時,實在忍不住一直想起合作社的前身「共同購買運動」。想當年,共同購買不也是相信「用消費可以改變社會」,因此集合眾多城市裡的消費者,以購買行動實際支持願意轉型以無農藥或減農藥種植的生產者;想當年,那些前輩們也是親自跑產地拜訪農友;想當年,透過《我是生活者》一書的讀書會,凝聚了共識、釐清了觀念,然後轉型為合作社,一路走到了今天。
不一樣的是,高橋與夥伴是「一邊找生產者,一邊找讀者」,共同購買當年的任務則相對艱鉅,因為還得說服農友調整原本的生產方式;不一樣的是,《東北食通信》的成功,很大部分可歸功於東日本大震災的災後復興,共同購買則是萬事起頭難,在資金、人才、組織都不是完全到位的情況下,一邊摸索一邊做,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才一步步有了合作社今天的規模。
並非厚古薄今,只是不免還是有點惋惜。隨著組織越來越龐大、社員人數越來越多,可能因為想顧及的議題越來越廣,也可能因為必須處理的行政作業越來越龐雜,合作社反而變得焦點不明,甚至隱隱面臨著如何守成與持續前進的關鍵挑戰。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是:高橋非常勇於做各種連結與推廣。除了發行雜誌,在二○一四年五月又開辦了食通信聯盟,短短一年,日本另外誕生了十一本食通信雜誌。二○一六年九月,高橋應遠足文化出版社邀請,來臺灣五天,陸續走訪了宜蘭、苗栗、臺中、高雄、臺北等五地作交流。
這是高橋第一次來臺灣,回到日本第二天,他在臉書上寫了一篇長文,分享在臺灣的所見所聞。他誠實的說,非常意外分享會場場爆滿,尤其臺北場,星期六早上八點半,如果是在東京,這種時間點恐怕不到十人,而那天竟有將近一百八十人。為什麼毫無知名度的他會吸引這麼多聽眾?他的結論是:「因為在農村、農業、農民等議題,臺灣與日本有極其相近的處境,因此臺灣人迫切地想要尋求各種解方。」
歷史學者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曾說:「廿世紀最大的改變就是—農業不再是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器與網路取代,農業是否有機會轉型?人們是否有機會重新回到,與自然、與土地連結最深的農業?高橋博之及夥伴們藉著食通信所展現的種種,從中看到了無窮希望。
TED演講〈Know your food, chang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