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之暘 一鍋鮮,也是一鍋思念
2025-08-26・生活提案
文字、圖片來源/黃之暘(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
經常在分享或訪談中聊到家裡的魚鮮滋味是什麼?毫無懸念的,我心中的答案是那湯色厚白、氣味濃郁的「砂鍋魚頭」。主要原因自然是總得年節喜慶、或是親友團聚時,這道美味料理才會隆重登場!再來則是依循長幼有序,以及大人小孩對於食材與味道理解、認知及享用程度不同,這鍋料理似乎每個部位都像是分配好般,在賓主盡歡的熱鬧氣氛中被歡樂享用。因此臨近父親節,在餐桌與家人一同享用各類葷素海陸之際,便不由自主想到那一直到今天都吃不懂、卻思念無比的一鍋鮮美。相較於現今多以沙茶調味,在鍋面碗裡飄著濃郁香氣,還不乏如豆皮、大白菜、木耳與胡蘿蔔等各類配料的大眾口味;家裡的砂鍋魚頭,反倒是因為用料取材特定有別,而呈現一如豆漿般的濃白色澤。特別是自家版本因著鹹鮮不同,即便取材近似甚至相同,卻因巧妙製程差異而顯得相映成趣的五花肉與中式火腿,搭配上豆腐、豆皮、凍豆腐,以及家裡自製的炸肉丸,頂多再加上魚丸或魚板,起鍋前灑上大把的蒜苗就能隆重登場。而之所以藉砂鍋盛裝,主要看的是砂鍋雖已離火,但高溫滾沸與咕嚕咕嚕的聲響,卻依舊能持續十來分鐘,呼應當時熱鬧氛圍。
當然,在已顯澎湃豐富的料理下方,自然是那鍋鮮美的重點──鰱魚頭。有別於現今多在市場可買到炸得金黃的半邊魚頭,家裡製做砂鍋魚頭,得從外公由市場將鮮活鰱魚帶回,並以小量流水蓄養數天好去除土腥味,自然風味不一般。魚頭先炸後煮,再隨煸香的焦蔥與薑片,把握時機將滾燙高湯沖下,好形成乳白湯色。至於依序加入的各類葷素配料,則完全呼應千滾豆腐萬滾魚的原則,細火慢燉,自然肉酥骨化、濃郁芬芳。

記憶最深的,是位於鰓蓋內緣那軟滑一如膏脂肥油的組織,是父親的心頭好。多年以後,砂鍋魚頭既是家裡喜愛依舊的料理菜式或湯品,同時也讓家人默契十足,成為一家團聚的呼喚與信號。當喝著鹹燙鮮美的白湯、嚐著裡面各式葷素配料與魚頭時,雖還是吃不懂父親最愛的那部位,卻也因此不忘父愛,並搭著這迷人風味深刻銘記。

達人簡介
黃之暘,祖籍南京,出生高雄,但大半人生的學習與工作都在基隆。深深覺得可以透過接觸食材與品嚐食物,來理解產業、認識資源,並了解環境與保護生態。目前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主持觀賞水族暨水域生態研究室,以研究、寫作與分享好吃好玩的水生物為日常,也以傳遞飲食文化與有意識且節約的「慢魚生活」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