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圓滿,溫媽媽愛物惜食的客家智慧

2025-03-25・生活提案

文字、照片/溫士凱

每到過年,溫媽媽總會開始準備紅麴、糯米和米酒,然後在年前便先製作完成「客家紅糟」。等待各式的祭祀結束後,那些牲禮除了一盤以四點金的白斬雞佐客家桔醬,成為除夕年菜的桌心菜外,大部份的肉類,通通用紅糟一層層包裹後醃製起來,不但可以延長他們的保存時間長達三個月,在紅麴和酵素的運作下,也讓單一的傳統味道,華麗轉身成不同的文化滋味。這一盤盤紅通通的紅糟肉,熱食香氣裊裊,涼食肉香甘甜。紅糟肉不只是節慶美食,更像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圓滿、知足和尊重食材貢獻的意義,還有那客家代代傳承的愛物惜食精神!

說到客家人自古以來多因遷徙謀生,環境艱困,資源得來不易。長輩們也常教導我們「一粒米,千滴汗」,這種對食物的尊重早已滲透進我們的日常與飲食文化中,更多時候,化為一種文化智慧與生活態度。因此,在客家飲食文化中,隨處可見愛物惜食的精神,像是經典客家美味「梅乾扣肉」,其中的梅乾菜,是芥菜經過醃漬、發酵和曬乾的成果,看似不起眼,卻能讓豬肉更加香濃,也讓芥菜的保存期限長達數年。

而製作梅乾菜的芥菜,一顆菜透過客家醃製智慧,先化身為鹹香解膩的客家鹹菜(酸菜);再抹上鹽巴陰乾晾曬,一葉葉摘下塞進瓶罐中保存,成為第二階段的「覆菜(又稱:福菜)」;最後再曬乾捆綁成為梅乾菜。從芥菜華麗轉身三部曲,可以看見客家人充分發揮全食物和對食材愛物惜食的價值。這客家食物魔法的保存食物智慧,利用鹽、曬、發酵等醃製方式延長食材保存期限,不僅能保存過剩的蔬菜,還能帶來全新的風味,成為湯品、提味或配菜的靈魂,或主角、或配角,好生面面俱到。

當然,客家人的愛物惜食不僅限於理念,更是一種徹底實踐的生活態度。在我們家,剩菜總是以創意方式重生。前一晚滷豬腳剩下來的滷汁,搖身成為今天桌上香氣四溢的滷蘿蔔基底;而蘿蔔皮則化為濃郁的高湯,成就另一道美味。在廚房裡的溫媽媽總是說:「好好善用,別讓食物白白浪費了!想當年我們在北埔山上的家,都是吃自己種的蔬果和養的雞鴨,這些過程都不簡單。眼前的這些食物貢獻了他們的價值,我們就要好好的珍惜享用,來報答他們啊!」這段話讓我學會敬重每一份食材的無限價值和意義。

特別是這兩年製作和主持獲得四座廣播金鐘獎的節目「Danny的市場肚」,從專家來賓和聯合國報告資料中瞭解,全球每年約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資源消耗與環境負擔。再回過頭來看曾經被揶揄的節儉客家文化,事實上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地球的回應。而溫媽媽愛物惜食的硬頸執著,在生活中減少浪費和尊重食物,同時也是一種低碳生活的實踐和大智慧,不是嗎?
 

 達人簡介 
台灣第一位受邀至總統府與總統對談,並且隨副總統出訪的旅遊作家。台灣文化部列名「台灣知名作家及文學作品」,著作〈沉睡的天空之城〉、〈我在台東,心情,晴〉、〈玩出國際觀〉等三文被教育部編入教科書課文。第58屆 廣播金鐘獎創下6項入圍,並榮獲「最佳生活風格節目獎暨主持人獎」、「最佳社區節目獎」等三項獎紀錄保持人。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