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稻米產地參訪行
2012-12-01・生活提案
文.圖/何有倫
亞洲國家大多數以米食為主,今年十月初透過韓國女性民友會生活協同組合(簡稱「民友會生協」,協同組合等同於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安排,與合作社生產者一同至韓國進行產地拜訪,了解韓國現今有機農業的發展,以及對米食的推廣。同行的生產者有喜願行施明煌先生、銀川有機農場賴兆炫先生、稻鴨米生產者陳晉恭先生及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農檢中心孔繁慧主任。此行主要參觀韓國稻米生產過程、雜糧處理廠、豆腐廠、傳統點心工廠、麵包工廠、製粉廠等等,本文將介紹韓國有機稻米生產及米食加工的過程。
▲台韓農友在研究水稻分枝數。
▲台灣農友在研究收割下來的稻穀。
稻米產地
作社一行先至首爾西南方的縣市Hongseong(洪東面),拜訪米農成明城(譯音)先生,韓國稻米一年一期作,五月起插秧一直到十月收割,洪東面當地的水稻面積約一百五十公頃,九十五%為有機耕作,五%為無農藥生產。
韓國有機栽培和台灣一樣,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雜草防治。韓國緯度高冬天寒冷,病菌及害蟲無法過冬,因此病蟲害的問題較為輕微。他們在二○○八年開始使用鴨子跟水稻共生來防治雜草,但韓國人很少吃鴨肉,而且擔心禽流感問題,後來改為釋放一種韓國本土的河螺來吃幼嫩的雜草小苗,替代鴨子在水田進行雜草防治,成明城表示:「使用河螺的效果比鴨子好。」
另一位米農李瑄宰認為肥料的使用是有限制的,過多的氮肥會讓水稻倒伏,他會對土壤進行肥力分析,再決定肥料施用量,有機堆肥以牛糞及芝麻粕為主。這趟行程中,我們發現韓國的農友已經有良好的施肥觀念。
這些農友在當地設立碾米廠,專門碾製當地的稻穀。碾米廠八十%由政府出資,二十%由農民出資並提供土地,由此可看出韓國政府對當地農業的支持;廠內設備完整,有兩座五百噸儲存筒。這裡出產的米種有白米、糯米、黑糯米,這些標榜與鴨子共生的稻米,也出口到香港,主要由韓國人及日本人購買。
▲兩座500噸儲存筒。
▲韓國開發的米麵包。
多元開發米食產品
受到外來飲食文化及美國FTA的影響,韓國人現今的食米量下降許多,從每人一年平均食米量一百二十公斤,降到現在六十公斤。韓國本土生產的稻米過剩,為增加稻米的利用,在碾米廠附近就設有米麵包工廠及年糕工廠,協助在地稻米的多樣性利用。
米麵包的特點是易消化、不會有麥麩過敏現象,而且使用糙米粉營養價值高,採冷凍供應的米麵包,解凍後風味不變,保存期又可延長。製作米麵包需要很高的技術,可以使用八十%的米粉製作,口感近似麵粉做的麵包,十分好吃,我想,台灣有發展米麵包的潛力。
經過市場調查,發現在韓國年糕的市場比米麵包大,因此設立此年糕工廠,農友也投資一部分,為生產過剩的稻米加工。年糕工廠一年可以利用一百噸米,還開發出了米薯條,吸引年輕人及小朋友。為增加稻米利用量,韓國生產者還開發出米餅乾、米麵條、荷葉糯米飯糰等等,從韓國稻米的多元利用可看到韓國生產者對本土飲食的用心。從碾米場及加工廠的建立都有農友參與其中,更可以看出韓國農友的團結。
在產地拜訪過程中,有位生產者提到「改變飲食可以改變世界」,麥當勞等速食文化對國本土飲食的影響,讓小孩都不吃泡菜了;他們在二○一一年開始重視味覺教育,認識食材的原味,這是合作社可以學習的地方,讓社員們體驗及認同台灣在地原味—這也是社員與生產者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作者:產品部開發課職員)
▲台灣農友試吃韓國米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