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材料共學:從認識塑膠到減塑行動
2019-11-01・減塑減廢
文/陳怡蓓.產品部開發供應課採購組長 圖/ Freepik.com 照片提供/企畫部
社員們對於減塑減廢不僅身體力行,並且時時督促合作社的產品開發,思考各式包材能否再簡化,或以產品裸賣形式上架等。總社生活材委員會第3場共學邀請到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的陳政雄博士,分享關於包材的專業知識,讓我們一起透過文章深入了解吧!
包材提供完整訊息與安全保護
1.盛裝( containment)
社員們對於減塑減廢不僅身體力行,並且時時督促合作社的產品開發,思考各式包材能否再簡化,或以產品裸賣形式上架等。總社生活材委員會第3場共學邀請到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的陳政雄博士,分享關於包材的專業知識,讓我們一起透過文章深入了解吧!
食品經密不透風的包材包裝後能運送至全台各地,倘若沒有包材可以盛裝,難以想像如年菜佛跳牆要如何從生產者的工廠,經過一連串的運送,讓美味佳餚在年夜飯時端上桌。
2. 保護(protection)
保護牽涉的層面很廣,包括一切會影響產品的外在環境因子,例如光線、水分、氣體、汙染、撞擊、氣味等。
例如經長時間燉煮的佛跳牆即使剛出爐時美味滿分,倘若湯料沒有分開,食材長時間浸泡在湯汁裡面,很可能會成為走味的佛跳牆;此外密封也可以避免因接觸空氣中的氧氣、水分等,導致氧化或發霉等情況。
3. 便利(convenience)
包材除了盛裝及保護的功能之外,還有生活智慧的小巧思。仔細看看佛跳牆的包裝袋,通常會有一個小缺口,以便撕開;龍眼花蜂蜜的罐子採用軟罐的設計,便於擠壓使用;較難一次食用完畢的產品(如黃梅軟糖),包裝採夾鏈袋設計。在沒吃完的情況下,把包裝內的空氣充分擠壓出來,確實密封後,較能保存其品質,但開封後仍建議盡快食用完畢。
4. 資訊傳遞(communication)
針對食品揭露相關資訊須依循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如品名、內容物、有效日期及生產者聯絡資訊等,亦需提供更深入的產品資訊,如原料是否為基改、含過敏原及保存條件等。在產品上架前,合作社的品保課夥伴依循政府法規確認各式產品標示是否完備;若法規修正或更新,則須提醒生產者配合修改產品標示內容以符合規定。這是產品檢驗之外的另一層把關,希望提供最正確及詳盡的產品資訊。
過往的食安風暴中,雙酚A、塑化劑等化學成分或有毒物質透過轉移作用Migration)從包材進入食物引起消費者恐慌。 衛福部食藥署已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 條訂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生產者須使用合乎該法規標準的包裝材料。合作社品保課會針對產品所使用的包材向生產者索取包材,相關檢驗報告,再次確認是否符合法規。此外,將不定期針對包材可能的溶出物質進行產品抽驗,確保產品之安全性。
我們經常使用的塑膠包材,為具有易塑形特性的塑膠(plastic),並由單一或2 ∼ 3種單體(monomer)經重複排列組合結合結構的高分子聚合物,常見的塑膠包材標示分為1∼7號,是屬於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其中1∼6號分別代表不同材質,不屬於上述的材質皆會被歸類於7號,詳如表一: 透過課程我們認知到食品包裝的必要性,但在減塑減廢及環境永續的考量下,陳政雄博士分享了他對於減塑4R的概念:源頭減塑(Reduce)、重複使用(Reuse)、資源回收(Recycle)、減塑研究(Research)。對應合作社的執行成果來看,源頭減塑:去除非必要的塑膠製品,如保鮮膜、托盤、塑膠手套、塑膠湯匙等;重複使用:社員將網袋、紙袋回收重複使用;資源回收:諸如網袋、紙袋等日常回收行動;減塑研究:目前合作社正在進行2+5塑膠回收站所實驗行動。加入我們一起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