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農為友,回歸解決問題的初衷

2013-04-05・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文/張雅雲 圖/月刊編輯室

碧霞博士到三芝探訪農友,右方為三芝蔬菜產銷班楊樹木的姊姊楊金女士。

從共同購買到主婦聯盟合作社,隨著合作社組織規模的擴大,經歷各階段的信心、經營和思想挑戰,合作社的不穩定也深深影響農友,但無形中也產生了一股穩定的力量,這股力量大部份是來自共購運動發起人所樹立的典範─與農為友,共購故事會(二)我們邀請林碧霞博士續談合作社與農友生產者間的夥伴關係。

大學畢業之後,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兩週碧霞博士就得揹著釣魚用的保溫冰桶,裡面還放二包冰塊,搭乘早上七點的火車到新竹,再由新竹農改場一位課長騎摩托車來接她,趕在十一點抵達苗栗大湖採樣,三點之前再風塵僕僕回到新竹車站,速速地把植物採樣送回實驗室。

因為和農家密切互動的經驗,碧霞博士深刻的感受到「台灣濃厚的人情味,充分而具體的表現在農友身上。」每次去農家,農友都一股腦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即便家中物質條件不寬裕,卻不減那份與人分享的熱情。不同的地方、不同作物、不同年紀,農友們總是大方分享。

與農為友的初衷

很多的農家現場觀察,無數與農友的互動經驗,碧霞博士沈澱轉化經驗,她認真思考農民作法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設身處地提供農友可行的建議。碧霞博士說:「人與人相處有一﹃緣﹄字,有一部份是來自生活經驗的滋養。」四十年來碧霞博士總是抱持這般的心態來面對農友,在互動過程中更有一份對農友的真誠、信心和敬重,那樣的心意也贏得農友的信任。「合作社是因為碧霞博士,讓農友覺得安心。」彭康偉送菜到三重時,這麼簡單扼要地點出讓農友安心的力量。

其實不只碧霞博士,包括共購發起人翁秀綾(目前在加拿大經營有機農場)和已故主席謝麗芬,她們兼具農學專業和主婦務實,為共同購買運動確立「與農為友,務實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行事。

到現場,是必要也是傳統

一九九三年共同購買運動從一百戶家庭的支持,到二○一三年有四萬五千個社員家庭,變大的合作社要有制度規範, 也要有人情味的黏著維繫。到現場,才會看見人跟人的關係,人跟環境的關係。碧霞博士舉例說,三月的生活材月會有社員推薦某農友的草莓是通過環球有機驗證,也希望介紹給合作社,在那當下她有些回應和判斷,例如針對環球有機驗證在業界的公信力,或許會中有成員覺得她有專家的傲慢,但碧霞博士也強調農業(或各專業)的作為本來就是主與客觀的交織,重要的是這主觀是來自紮實的經驗作判斷依據。

合作社與農友合作不是單憑是否取得驗證來判斷,更要到現場實際仔細觀察,了解農友的栽種理念和作法。有些農友會自稱是有機栽種,但他園子使用的資材有些可能並非如此。三月碧霞博士和產品部一同訪視中部種草莓的農友,她說,看著農友田間作物和雜草相,就可知道農友是不是真的採行有機栽種,因此合作社產品專員到農地現場查訪是必要也是傳統的工作。

共同購買最早與三芝農友開始合作之後,碧霞和秀綾實際看到農村勞動力缺乏,採收後農家實在是沒有足夠人力可以整理分裝,所以設置理菜包裝的機制,也開啟婦女二度就業的機會。此外, 三芝地區冬季東北季風一來,蔬菜就很難種,歲末農家都想安心過好年,可是沒菜就沒收入, 碧霞博士看見農家會炊發粿,於是就請農友為合作社做發粿。這些點點滴滴的體貼,正是農友由衷感謝的地方。

M-201304-115-p0702-600x400

回想當年,碧霞博士一路陪伴農友,也陪伴共同購買的夥伴們,貢獻所學。

是麻煩的大芥菜,還是感動人的年菜

共同購買可以發展擴大到合作社, 很大部份是農友生產者、工作人員、社員共同承擔和包容無數「可貴的麻煩」。合作社會有一籃菜也是為了把農友種出的所有蔬菜有效分配,碧霞博士說:「共購早期配菜,再多再少,工作人員都會想辦法配,現在的工作人員是否還有同樣的心呢?」

碧霞博士也常鼓勵農友要種大菜,充分生長的蔬菜才有充足的營養和風味。農曆年後農友陳碧郎送來八斤重的大芥菜,但因為已是年後,社員對於自行烹煮大芥菜可能意願不高,這批約二百顆的大芥菜最後是由農友自行處理。

和碧霞博士提及此事,她的反應是真是可惜了這麼好的大芥菜。但,她也馬上提出想法,過年社員有吃芥菜燉雞的需求,只是八公斤重的大芥菜對一般小家庭可能真的不知如何處理,如果過年前可以請農友協助煮好拜拜用的全雞(有些農友會養雞),再把雞湯去熬芥菜(或請生產者協助加工),則會是合作社最有特色的年菜─芥菜雞,這是可以開放社員預購的。一棵大芥菜的討論和思維,也讓我們領受碧霞博士心中總有農友問題和社員需求,並以解決問題的熱忱讓大家都能互惠。

合作社就是個平台, 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有角色。希望下一次過年,麻煩的大芥菜,有機會成為合作社有特色的年菜,讓我們一起來努力思考研發。(作者:企畫部推廣課課長)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二○一二年共購二十週年慶祝活動,碧霞博士、翁美川與三芝農友齊聚一堂,回顧當年共同走過的路。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4月115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