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一個從「媽媽買菜」說起的公民行動故事

2014-09-05・媒體報導

馬來西亞《街報》

報導媒體:馬來西亞《街報》
文章名: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一個從「媽媽買菜」說起的公民行動故事


文章簡介:
國家政策不一定能及時回應人民的真實需求,合作社這樣的組織,集合群體的力量,在經濟利益掛帥的資本主義社會裏,難得地讓“合作”一詞回歸到它最單純的意義與價值——讓這股集結起來的力量,無論是消費力、勞動力,或是任何形式的力量,導向社群福祉的提升,而非為資本家的利益而服務。

文章內容:

文/陳民傑(努力學習當社會學學徒)

圖/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受訪者提供

「合作」對大部分(按:馬來西亞)國人而言是相當陌生的,1980年代「馬華合作社風暴」中數以萬計的社員血本無歸,也讓合作社這個組織模式蒙受汙名;這對國際“合作運動”中所提倡的民主、誠信等價值,是極大的諷刺。

提到合作社,我們或許會想到學生時代校園一角那個采購課本或文具的“Koperasi”,卻全然不知國際上的“合作運動”發源自19世紀的英國——當時工業革命顛覆了原有的社會制度,一群深受其苦的經濟弱勢者在國家與市場的壓迫下,以合作社的形式集結力量,改善了生活狀況。可惜的是,在這個自1980年代以來將新自由主義經濟奉為圭臬的社會,合作運動從來沒有真正進入我們的視野,更不可能認知到這樣一種組織形式是公民改造社會的利器。

根據國際合作社聯盟的定義,合作社是“基於共同所有並且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的自治團體。”世界首個以完整的組織形式出現的合作社,是1844年在英國成立的羅虛戴爾公平先驅社(Rochdale Equitable Pioneer’s Society),當初以工人為主的28名社員,每人出資一鎊創立消費合作社,做商店的主人,自己進貨自己賣,改善了社員的經濟生活;合作社運動也從這裏開始推廣到全世界。

台灣也並非對合作運動太友善的國家,但“主婦聯盟”在夾縫中成長,二十多年來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這一群主婦確實成了一股不可被忽視的力量。主婦們從最切身的議題,即安全的食物、永續的環境為出發,以合作社的模式解決了社員生活需求的同時,更實現了公民培力、社會介入的行動。

馬來西亞長期在黨國體制的箝制下,依然有少數公民組織長年耕耘、埋下改革的種子,以致這幾年公民參與的潮流得以醞釀。在社會步入民主之時,我們除了關註“狹義的政治”,也必須把目光放到社會的其他層面,台灣主婦聯盟的故事,總會讓我們開始想像與意識到生活中各方面的實際需求,比如交通、治安,皆是社會改革的施力點;而非僅僅寄望於國家機器由上而下的“德政”,或許我們的家園會變得更美好。.......

(全文請至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觀看)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