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咖啡-直接與第三世界產地第一線經營的公平貿易咖啡
在台灣所銷售的公平貿易咖啡,幾乎都購自於西方,而雨林咖啡是台灣第一個真正「直接到產地農村」進行第一線的經營。生產者吳子鈺直接到印尼北區亞齊省,對當地的農村結構、農民生活、交易型態觀察,並以公平貿易的方式開始合作,不使用農藥、化肥種植,所得用於在地雨林的保育研究及農友教育。透過第一線接觸,從產地到桌上香醇咖啡,更直接與透明,讓台灣與蘇門答臘藉由咖啡,看見彼此。
雨林咖啡農友帶領主婦聯盟參觀咖啡園
當地婦女手工細心地挑選豆子
除了農友教育、雨林研究獎學金外,雨林咖啡也在當地小學音樂課程提供樂器回饋。
雨林咖啡濃密的樹蔭栽培。不使用農藥與化肥,保護樹林與環境。
品味水洗豆與日曬豆的滋味
主要差別在於「發酵」。水洗法將外皮、果肉除去,只留下咖啡豆-即咖啡樹果實的種子,經全日照三天,讓含水率降至12%,沖泡出的口感是咖啡豆最原始純粹的風味。日曬則是經過「發酵」讓風味昇華,就如同葡萄、大豆自然發酵後,滋味會轉化到新的境界,日曬也是如此。日曬保留了外皮、果肉,經過14~20天的半陰乾,讓咖啡果肉的口感充分滲入豆子中,帶來迷人的清新微酸與果香。
蘇門答亞齊省當地傳統咖啡豆中間製程是採半水洗,即在果實去掉外皮後,連同果肉放置於發酵槽內發酵半天至一天,再進行水洗。故稱半水洗。當地村落並沒有日曬相關的經驗與設備,且日曬需要農友每日查看發酵狀態,費工、費時,因此每一批日曬而得的咖啡豆都有自己的個性,風味都有細微的差別。若不是子鈺已跟當地農友與村落建立良好的關係,一起協助與幫忙,便不可能誕生這支獨一無二的日曬曼特寧。
世界咖啡豆的種類分為兩種
(1)阿拉比卡咖啡豆
栽種不易,並以人工採收為主,香味特殊,層次豐富,咖啡因含量較低,是優良咖啡豆的品種。而各地所種植的阿拉比卡,因風土、豆子處理過程等而具不同風味。雨林咖啡即為蘇門答臘產的阿拉比卡,又稱曼特寧。
(2)羅布斯塔咖啡豆
適應力強,極易栽培,但香氣貧乏,口味苦澀,且酸度不足,咖啡因含量也較高,多用以萃取出來,與奶精、糖等添加物做成即溶咖啡、罐裝咖啡等。
咖啡的公平貿易
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吳子鈺在東南亞海嘯後,飛往印尼當了2年的救災志工,因為想幫當地做更多事情,決定成立雨林咖啡,藉由公平貿易咖啡的操作模式直接幫助印尼人民。
雨林可以降低地球的溫室效應,然而跨國財團著眼於市場對棕櫚油的需求帶來的利益,與民搶地,大量砍伐雨林,擴張棕櫚的種植面積,印尼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相當於7萬6千個大安森林公園)。在跨國企業的脅迫下,農友得不到合理的收購價,處境極為艱困。
公平貿易之路挑戰多,尤其在隔著遙遠的地理和文化距離,要嘗試建立台灣和蘇門答臘兩地相互看見彼此的關係,並透過公平貿易讓咖啡從產地到消費的過程更加透明,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在人的關係上試煉和學習。
他堅持與農友直接接觸,以了解咖啡契作農友的現狀。輔導農友採取友善環境的樹蔭栽培,讓果樹、咖啡樹與豆科喬木共生,讓農民的生計可與雨林和平共存,減少雨林消逝的速度。另外,將部份所得回饋至當地的公共設施和設備,如水塔、除草機,及清真寺的興建等。也從台灣邀請農業專家與當地交流,傳授有機肥的製法和耕種技巧,協助提升咖啡產量。
吳子鈺相信教育是帶來脫貧和改變未來的契機, 6年多來雨林咖啡的咖啡採購金額已經超過8百萬台幣。對印尼當地的農友教育、公共設施回饋、與印尼3所大學(蘇北大學、白象大學、查瑪達大學)針對熱帶雨林和熱帶殖民農業的研究獎學金,及印尼民間環保組織的回饋,共計金額達140萬台幣。透過教育,吳子鈺提升了農友自立的能力,也建立農友對未來的想像。
一杯咖啡,需要約40-50粒生豆,有著數十人的勞動參與,費工費時的人工挑選幾乎都靠婦女完成。